APP下载

从容的《当代小说阅读笔记》

1998-07-15崔建飞

读书 1998年7期
关键词:许先生当代文学笔记

崔建飞

读完许子东先生的《当代小说阅读笔记》,最大的感受是他写得比较从容。我们已经读惯了当代的急于臧否、勇于判断、致力于结论的文论,读罢许书,不禁想到中国的当代文学评论,原可以有这样一种从容一些、具体一些、情绪平静一些的写法和路数。许子东展示的是他的阅读、咀嚼和研究的过程,展示的是他对一些作品的来龙去脉、结构设计、用心功夫的考察和了解,即他的认知判断。他致力于揭开有关作品与作品内部的种种因缘故事,而结论则请读者去做。

许子东阅读、咀嚼和研究的过程非常精细。他读张承志的《金牧场》和七年后作家本人删改后的《金草地》,精细地理出:《金牧场》分上下两部共十章。每章均由J部、M部和黑体字三部分所组成。J部和M部各有主、副两条叙述线索。J部的主线是主人公“我”在日本东京做访问学者的生活实景,副线是主人公若干年前考察青海、新疆时的印象片段。M部的主线是“我”在文革中期于内蒙草原插队放牧的现实经验,副线则是“我”在文革初作为红卫兵沿红军长征路步行串联的回忆线索。黑体字部分则大都是较抽象的散文诗或寓言。主线和副线有规则地布局,时而相互间隔、切换、搅拌、跳跃。《金草地》删改了留日生活和插队的生活实景,保留和重申了大西北考察和红卫兵“长征”的心理状态。在叙述层面上,《金草地》是删除“故事”,保留“抒情”。《金草地》是由哪家出版社出的,甚至一个词比如“骄子”修改成“儿子”,许先生都悉心地阅读并清理出来了。经络通理完毕,作家七年的思想判断,在许先生这里似乎是水到渠成融为一体乃至纤毫毕现的。这样的精读与通理,不仅是“乾嘉功夫”,也不仅是技巧性地阐幽发微,它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对作品的珍重与郑重,有一份对作家的爱惜与体贴在里面。这样的珍读,不能不让作家和读者为之感动。

许子东早年在上海华东师大任教。八十年代,他的一部《郁达夫新论》,使他成为当时国内大学中文系最年轻的副教授。同时他对于当代文学的评论,也自始便表达了一种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研究的取向。其后,许子东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作访问学者,再后他自降一级,到芝大洛杉矶分校作研究生,这是一般人不愿选择的“下地狱”的作法。面对学英文之苦及美国学院压力之重,他咬紧牙关苦下功夫,在短短的两三年中便已完成了学位课程,在英文写作上突飞猛进,达到了双语写作的水准。因多一种语言的助力,也使他开阔了视野。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研究方法与路数的明显的嬗变。这种路数的变化,许先生是有意为之,并在书中有所阐述:“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差异:海外学院式文学研究一般多从方法出发,而中国(指大陆——下同)的评论大都从现象出发。”“倘将文学研究比作外科医生做手术,则海外学人如医学教授的学术示范或医科大学生的临床考试,病人康复程度是医师学术水准(人类医学水准)的证明;而中国评论家们,大概更象火线救护队:什么药什么刀均可用,目的是快些多救几个人,明知救不活,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法用‘死时也会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用‘神时则能引出多种学科意义上的创见(不仅仅对文学有意义)。”

《当代小说阅读笔记》极少大言,但大义自显。至于凶猛的指责或者吹鼓手式的吹吹打打,更与许子东无缘。他干脆少用断语,他提供的是深层次的作家与作品的真实,而把作出判断的权利留给读者。慎用术语,它不营造一座杂烩各种主义与思潮的术语迷宫,让你读得一头雾水。许先生说老实话,反而显出思想的清晰和情感的真挚,他的论文很平实,好读得很。达到许先生的从容境界,大概不易,因为它需要方法的嬗新,需要智慧资质和功力造诣,还需要一份踏踏实实的认真与耐心。《当代小说阅读笔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当代文学评论的颇有新意的文本。多几种评论方法,多几条研究路数,多一分从容、认真和精细,多一点学人做学问的清静而减少一点介人文坛的急不可耐,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建设性发展,是只有益处,没有坏处的。

(《当代小说阅读笔记》,许子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17.00元)

猜你喜欢

许先生当代文学笔记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我的自然笔记(一)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