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文艺侦探盯上莎士比亚
1998-03-31林一民
林一民
挖墓找铁证
1997年3月1日,在英国斯加倍里教堂墓园内的一座坟墓前,十几个人神色严肃地站立着,教堂钟楼的大钟鸣响十下后,三名石工拿起锹镐,开始动土挖掘。墓园外拥挤着三百多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六名警官站在他们的前面,防备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冲向这座即将开掘出来的数百年前的古墓。主持挖墓的并不是墓主的后代,也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一位颇有名气的美国戏剧评论家卡尔温·霍夫曼。不过此时,他不是在评论戏剧,而是在做一项文艺侦探工作。这座古墓的发掘,将要证明他的侦探成果。一旦如愿,那么有一段人人皆知的历史就要重写,他就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人物。那三百多名记者正瞪大的眼睛,足以说明这一点。
美国是一个无奇不有的国家,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事情层出不穷,专门从事文艺侦探职业的也不乏其人。霍夫曼就干上了这一行,他的第一项业务就是盯上了数百年来倍受人们顶礼膜拜的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他发现,莎士比亚有欺世盗名之嫌,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等一批作品,并非莎氏所作,而是同时代别的人的作品,或者是当时的人借他的名字发表的。
侦探的证据
霍夫曼自认为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莎士比亚出身低微,父亲是一个不善经营的农场主,他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进过几年当地的文法学校,13岁便辍学在家。失学后,可能是在一家屠宰场杀猪,也可能是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20多岁后,到伦敦一家戏院打工,先是给绅士们看看马匹,后来才当上一位跑龙套的演员。总之,莎士比亚的一生在仕途上从没有辉煌腾达过,也从没有出入过宫廷。他既没有叱咤风云的经历,也没有与皇亲国戚深厚交往,只不过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戏子、伶人而已。然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历史剧和悲剧,写的大都是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台,以及英国历史上最辉煌、豪华的场面。而他不可能有那么丰富的学识,不可能了解到那么多豪华宫廷与贵族之间的事情,也不可能描写出那么生动、细致、深刻的生活和心理。
更可疑的是,莎士比亚那么多的作品为什么找不到原稿?霍夫曼曾耗时近20年,找遍英国各地,翻查、搜集古籍,只要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片纸只字,都在他的侦探之列。20年的辛苦,只找到了很难辨认得清的所谓莎士比亚的三个签字和合作剧《汤玛士·摩尔》一剧中的三页原稿。那么莎士比亚37部戏剧的原稿都到哪里去了呢?有两种流行的说法:一是说,1613年格洛伯戏院发生火灾,莎剧原稿在那次大火中化为灰烬。霍夫曼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那时的莎士比亚已经告老还乡隐居,不可能不把原稿带走。二是说,原稿仅是脚本,经过多人修改过,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可能莎士比亚认为没有保存的价值,故未加保留。霍夫曼当然不会同意这种说法。
霍夫曼猜想
那么,莎士比亚的那些杰出戏剧作品的作者是谁呢?霍夫曼认为作品大都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马娄所作。马娄是英国“大学才子派”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传世之作有《福斯塔斯》、《马尔泰的犹太人》等。霍夫曼发现:马娄出生于1564年,和莎士比亚同龄,剑桥大学出身,在校时做过伊丽莎白女王情报局长福兰西斯·华兴汉的私人秘书,后来成为了无神论者,并埋头写作戏剧,成为了剧作家。1593年,马娄因宫廷政治阴谋,在伦敦郊外的一家酒馆被刺客杀害。但霍夫曼却从一批新的史料中认为被刺客杀害的并不是马娄,而是充当马娄替身的一个乞丐。马娄因此亡命西班牙,并继续写剧本。后来,他潜回英国,住在情报局长华兴汉爵士的庄园里,仍然埋头于剧作。霍夫曼还侦探到,马娄将一部分作品交给了情报局长的堂弟托玛斯·华兴汉,请他交给与他有交情的莎士比亚,并用莎士比亚的名义上演。
霍夫曼认为还有一件证据是很有意义的。1953年首次发现了马娄的肖像画,这帧肖像画被发现在他1618年出版的剧本《福斯塔斯》封面画上。令人惊讶的是,这幅肖像与1623年刊行的莎士比亚全集的封面肖像,以及莎士比亚在家乡斯特拉脱弗镇受洗礼的那座教堂保存的莎氏肖像,都十分相像。因此,霍夫曼认为,莎士比亚剧本的作者就是马娄。霍夫曼甚至勾勒出马娄写作剧本的次序:他在完成《福斯塔斯》、《马尔泰的犹太人》之后,于流亡时期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亨利四世》、《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潜回英国后又改写了《暴风雨》等。照此说法,莎士比亚的剧作,几乎尽属于马娄。
英国人态度
霍夫曼的这些侦查探究,令人诚服的证据不多,多的是推测,并拿不出铁证。为了让世人信服,霍夫曼决定进行挖掘,要挖出原稿来。他猜想:马娄所作的莎士比亚戏剧原稿,一定装在一只铅箱内作为陪葬的。这只箱子一定在马娄的监护人华兴汉爵士的坟墓之中。掘开华兴汉的坟墓,铁证就可以出现。但是,人家的坟墓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挖的,必须有合法的身份,并办理必要的手续。为此,霍夫曼千方百计找到并说服了华兴汉爵士的后裔唐生德少校,请他出面申请教会许可挖掘他的祖坟。还好,唐生德少校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教会法庭也终于批准了唐生德的请求。一座安静了三百多年的坟墓被挖开了。
美国的文艺侦探刨开华兴汉的坟墓,动机在于找出莎士比亚的“假冒”证据,这无疑是要埋葬英国人传世的荣誉。“英国人宁可丢掉东印度群岛,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便是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莎士比亚已经成为英国人文化素养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做法,与美国人背道而驰,总是孜孜不倦地证明:某个剧本是莎士比亚在世时就已经上演;某个剧本的底稿上有莎士比亚的亲笔签字,或亲笔修改过的笔迹,等等。如果霍夫曼跑到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脱弗镇去说莎士比亚是假的,他准会遭到围攻,甚至碰上为莎士比亚而拼命的人。这个镇在每年的4月26日莎士比亚的纪念只,都要举行大型的纪念活动,接连几天,热闹非凡。他们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参加莎士比亚学术讨论会,举行莎士比亚戏剧汇演,组织盛大庆典游行和展览。他们是靠啃莎士比亚的老骨头而发达起来的。莎士比亚已经成了他们的无烟工业、旅游资源。
霍夫曼的侦探行为终于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三百多位记者和摄影师正是为此而来的。挖墓工人挖出来的每一锹土,都令他们增七分好奇和三分喜悦或三分忧愁。
古墓掘开了
古墓被掘开了,但是除了墓中的砖地上有一大堆沙土外,既无遗骸,也无他物,更不要说有什么装原稿的铅箱子。站在一旁的唐生德少校先是大失所望,想不到自己的祖坟竟是一堆沙上,然后是无可奈何和愤怒。霍夫曼则先是尴尬,继而坚持说道:“我不认为这次没有找到就是我的说法不对。”
看来,这位文艺侦探真的是要盯住莎士比亚不放了,是不服输,还是拉不下面子?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但真能盯出个什么合乎霍夫曼猜想的结果来,恐怕并不那么容易。其实,就霍夫曼所占有的证据和他自己的推论来看,要怀疑莎士比亚对那些戏剧作品的著作权,从而推倒莎翁,显然是不够慎重的。有不少作家虽然没有某一方面的亲身经历,但也能根据一些传说或历史资料写出伟大的作品。荷马瞎老头,没有亲身经历过特洛亚战争,但他搜集流传于小亚细亚地区的传说,创作出了不朽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埃斯库斯没有登上奥林匹斯神山,但他写出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弥尔顿更不可能亲身经历《圣经》的境地,但创作了《失乐园》、《复乐园》;至于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见过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皇帝,然而他在《战争与和平》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会的历史场面。由此可见,以莎士比亚的出身和经历为由,否定他写过那些杰出的戏剧,证据显然不充分。
美国的侦探至今也没能损去莎士比亚的一分一毫光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欣赏莎士比亚,主要是欣赏他的作品,而不是他这个人。道理很简单,莎士比亚的伟大,主要是因为他的那些戏剧作品具有真善美的价值,具有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责任编辑/陈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