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金华斗牛
1997-03-31韩希贤
韩希贤
浙江“金华斗牛”历史悠久,且有种种传说。一传说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孙权为使民风强悍,有次出巡,路遇两牛相斗,大有以死相拚的剽悍、勇猛之状,以此契机,他下令在民间推广“斗牛”活动。另一传说是刘备之师卢植,为避董卓谋害,与妻隐居金华北乡卢宅。卢妻生活乏味,成天愁眉,一日她忽见郊外黄牛厮打,不觉大笑,卢植便买牛相斗,以悦妻子。自此金华斗牛风起,历久不衰。
据《金华县志》记载,金华斗牛可追溯到宋明道年间,永康人胡正惠奏免衢婺州老百姓身丁税,乡人感怀其美德,立庙举行活动纪念他,其中就有斗牛活动。嗣后,斗牛活动在金华所属各县相沿成俗,由庙首发起,每十年为一转,每转定期一周年。一般都在秋季开始斗赛,叫“兴案”,第二年秋斗赛结束,叫“出案”。开斗那一天,要择寅辰日,寓意龙虎斗。春冬季十天斗一次;夏秋季八天斗一次;农忙停斗。凡较有名的庙宇,都要举办斗牛活动,老金华县就有二十余个斗牛场,义乌、浦江两县亦最兴斗牛。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系胡正惠生日,有斗牛场的地方,都要举办隆重的斗牛比赛。
历经千年,金华斗牛为什么会延续下来?主要原因是旧时地主家的长工,在这一天可破例外出观赛,地主迫于习俗也不以旷工论。斗牛场上,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有些人则带来地方土特产设摊。还有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饮食摊贩等。演戏的班子也搭台唱各种地方戏,观众如云,场面热烈,所以能延续生存下来的基础源于深入人心,群众喜爱。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笔友曹聚仁先生在《万里行记》中写道:“早年间,上海租界百艺杂技交集,有人也曾想把‘金华斗牛这一风俗搬到上海来。”可见当时“金华斗牛”已颇有名气。
“金华斗牛”赛的高潮,一般在仲秋季节,此时农田丰收完毕,人们心中欢欣喜悦,都争先恐后地来观看斗牛比赛。斗牛场一般都依山而建,地势开阔。石砌成圆形大池,直径约30米,下有寸许深浅水,水下是夯紧的泥地,石围子上便是居高临下的看台。
斗牛也分轻、重量级。重量级是体躯雄伟、膀宽峰高,重达500公斤以上的雄性黄牛。这些牛平时在主人那里享受优越的待遇,不仅食料精细,而且经常饮米酒。如是专业斗牛,平时还不必从事田间劳动。清代学者陈其亢就有给斗牛饮糯米酒的笔记,有人会疑惑,农家养这样的斗牛值得吗?殊不知,一条斗牛如多次获胜出名,立刻价值千金,富家争着来求购呢!所以当时有些农家不惜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培育出一条出众的斗牛来。
黄牛相斗,既斗力又斗智,智中见技艺高低,胜败往往在此一举。笔者曾看过一场重量级的斗牛比赛:猛然间,号角四起,一队身着民族斗牛服的壮汉拥着两斗插冠披红的牛牯先后入场。那牛都有着缎子般闪亮的皮毛,短而锐利的尖角,矫健隆起的肌肉,显得十分威武。斗牛手稍加挑逗,两条牛两眼圆瞪,尾巴上翘,一拆缰绳,互相便疯狂地对顶起来。
场中那条力大的雄牛看来占了上风,在它那频频猛烈进攻中,另一条尾带黑毛的斗牛有些招架不住了。四蹄不住地步步后退,观众席上有许多人竟站起来叫着“加油”,而黑尾牛一退再退,突然转身跑了……
正当人们失望地要坐落下去,却见黑尾牛又转身迎战,但只一个回合,它又抵御不住扭头跑了。另一头大牛又撒开四蹄猛追,黑尾牛转身又迎战,如此几次,追赶的牛火性大发,突然在一个急转弯时凌空向黑尾牛扑去。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忽然见黑尾牛猛然转身,急靠追来的莽牛,只见它头一低,用力抵住对方的下颚,四蹄蹲开,仰头一挑,“轰”地一声,千斤重的庞然大物竞翻倒在水中,雪白的水花溅起两米多高。这时,彪壮的“拆牛手”赶紧奔上来拆开斗牛,给它们互相穿上鼻缰绳,此时的观众席上是欢声四起,掌声如雷……
“金华斗牛”不仅气势十分壮观,而且这种力的拼搏,智的较量,给人们以一种力量与美的享受,人们从中受到鼓舞,产生一种敢于进取的精神。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