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系统化的构思与实施

1997-02-02白宝兴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

白宝兴

目前,使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而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使其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需要,进一步实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接轨,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迄今为止,长春光机学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系统化研究》的教育研究课题已全部完成,通过了部级鉴定。笔者仅浅谈一下该课程的几点构想与实施。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系统化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学到很多有关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知识,关键是进行基础教育和通才教育,使之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自1994年来,我们按照专业设置和需求,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科技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级进行教学。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Ⅰ级: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规范化操作,其中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常用DOS命令,PC—TOOLS工具软件与计算机KILL、CPAV、SCAN等病毒消除软件的使用,文字编辑和处理软件WPS(或WS)的应用,关系数据库汉字,DBASEⅡ(或FOXBASE)的入门知识等,并把课堂教学与上机实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上机操作的基本训练和认识,从而奠定继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

Ⅱ级;计算机算法语言程序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学生可分别选择FORTRAN、PASCAL、C或BASIC中的一门算法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技巧、编程风格和素养等方面逐步得到培养,为今后独立从事计算机工作,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Ⅲ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Ⅱ级水平的基础上,系统选修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微机接口与控制技术等。达到计算机Ⅲ级水平的学生,其理论、实践基础比较扎实,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引用到各自的领域及专业,基本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新型科技人才。

三级教学的考核方式是先由学校教务部门每年定期组织Ⅰ、Ⅱ、Ⅲ级水平考试,考试合格再参加由吉林省教委统一组织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水平级别考试,并发给考试合格者相应的合格证书,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计算机Ⅰ级合格证书才准于毕业。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重点课程建设,课题组于1994年研制了与Ⅰ、Ⅱ级教学对应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试题库管理系统》,以实现考试的规范化。

二、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使之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和需要。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仅近两年来就先后在《吉林教育科学》、《东北师大学报》、《长春光机学院高教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多篇教学研究论文。通过开展教学法的研究,较好地促进了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迄今为止,“计算机科技基础”已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也被评为长春光机学院一类课,并已上报省级优秀课程。

三、实现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教材的系列化

在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写注重于操作实践与使用技巧,内容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并与计算机分级教学Ⅰ级基础知识和规范化操作课程相适应的教材是本课题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为此,课题组编写了《微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并于1994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IBM PC系列机及其兼容机为操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论述通俗易懂,内容自成系统,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计算机能力上能相辅相成、软硬结合,符合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的认识与教学规律,可起到使学习者树立“计算机意识”的作用。经吉林省教委推荐,该书除在长春光机学院作为本、专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材,又先后在延边大学、白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及延边自治州党校等单位使用,经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获得使用单位好评。为此,该书于1995年获长春光机学院一等奖,并已上报省、部级优秀教材。

此外,我们还参编了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FOXBASE语言教程》、《计算机病毒及防治基础》,并编写了供长春光机学院本、专科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算法语言实验课程》。

四、加强计算机基础CAI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CAI作为全新的教育方式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以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场所和环境不再象以往那样只限定在某些特定的地点,计算机可成为授课者与受课者之间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媒体,学习者只需通过计算机就可以接受耐心细致的教育,并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知识模拟,或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为实现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无论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其知识及拓展其视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三分在教、七分在学”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目的是使学习者树立“计算机意识”,使其能利用微机软、硬件资源完成基本的数据处理与汉字信息处理,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预期效果,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微机基本操作和微机应用软件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我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都配置了与之相适应的CAI教学软件,其中包括“键盘认识”、“DOS入门”、“指法练习”、“PCTOOLS入门”、“五笔高手速成”及“DBASEⅢ认识”等,通过CAI课件的作用,使之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使用相辅相成,并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此外,课题组还研制出了算法语言实验教学的工具软件,从而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等方面发挥了该项技术的重要作用。

五、坚持精讲多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习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为实习指明了范围、内容与方法,实习则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课堂讲授的知识,使课堂教学与上机实习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我院计算机算法语言课程为例,近3年来,其授课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变化分别为68:7—51:17—42:30。从教学上可明显看出,上课的学时数逐渐减少,而实验学时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侧重点发生了改变。过去老师讲课是面面俱到,每种语言的规则、使用方法、错误形式等大多数内容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这样一来,学生都感到算法语言这门课程太枯燥,最初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新型工具所燃起的兴趣顿减。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决定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是教学、实验并重,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来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记忆并学到知识。这样,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要精练,而把与实践有关的内容安排到实验课中去完成,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亲自动手操作。这样一来,虽然讲课学时数减少,但由于印象加深,收到的效果却是事半功倍。同学们普遍反映对计算机的兴趣增加,编程技巧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已从最初的教学为主、实验为辅发展为二者并重,并逐步实施了在计算机I级教学和Ⅱ级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为3:2,通过上机操作的基本训练和认识,使学生在程序设计方法、技巧、编程风格和素养等方面逐步得到培养,为今后具有利用计算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基础计算机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