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应注意对“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1997-02-02郑国爱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1期
关键词:理想素质人才

郑国爱 赵 羽

世界新技术革命在飞速发展,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怎样培养开拓型人才。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和造就那些能适应现实社会和技术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还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和造就那些能开拓新的事业,把现在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领域、推进到新的前沿的人才。民族的希望在于振兴,事业的希望在于开拓。高校只有把培养开拓型人才作为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目标,才能使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才能站在世界科技革命的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把握历史机遇,培养出能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的优秀人才。那种单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目标,只能是被动的、保守的教育方法。今天适应了,明天又发展了,又要重新适应。所以,目标定低了,人才的素质也不会高,教育的方法也不会先进,只能是跟着已经发展了的事物后面跑,不会走在世界的前面。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开拓型人才,使他们不仅能掌握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开拓新的事业、创造新的业绩的能力。

一、什么是开拓型人才

历来人们把“德”、“才”兼备的人称为人才。关于“开拓型人才”的概念,不是很早就有的,而是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人才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的情况下才产生的,是人们对那些历史上作了卓越贡献的人,对他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和学识才能等方面素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历史上有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思想家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而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在广大人民群众这股历史洪流中,汇入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正是这股洪流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因此,总结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特点,就可以反映出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真实形象;总结这些人物成才的特点,就可以抽象出这种个体性和群体性相统一的开拓型人才的特点。

我们认为,开拓型人才就是那些能够按照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发现、探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勇于变革旧事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对开拓型人才的最一般的概括。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无不打上社会历史的烙印。

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开拓型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这个基本要求来看,是从人才的“德”和“才”两方面来阐述的。因而,在我们的教育中,也应该从“德”和“才”两方面进行培养。而且要明确,培养人是为了促进成才,使广大的学生成为“合格人才”,一部分学生成为“拔尖人才”,这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开拓型人才的层次结构

关于开拓型人才,可以按照能力的特点和贡献的大小,分成三个层次,即高层次、中层次和低层次。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素养、品格、气质、能力的不同,所受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必然在成才的道路上显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是自然的,但它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共同的目的,历史上这类事实和人物很多。

在三个层次结构中,每一个层次结构的人都表现出了他们各自独有的特点。高层次的开拓型人才,是指那些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反复探索、实践,创造出非凡成果的人才。这些创造的成果开拓了自然界、人类思维、人类社会新的科学领域,或者开辟了划时代的人类社会的新纪元。由于这种发现或开拓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层次的人才,他们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有着更强烈的特性,要比一般人的特点更深刻,特别是他们的观察、探索问题的能力较常人更强。

中层次开拓型人才,是那些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经过模仿或改革,重新创造出对社会或自然界有意义的成果的人才。这种人才的特点是分析、综合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较强,同样是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人才是占绝大多数的。

初层次的开拓型人才,是指那些初步具备发展、开拓、变革、创新能力的素质,还没有对社会和自然界做出什么成果的那些人才。这些人才还在学习和培养之中,大多数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的意识。这种层次的人才是前两种层次人才的后备军,对于他们的培养和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给他们以良好的成才条件,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沿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入发展,是可以向前面两个层次过渡或飞跃的。因此,如何为这些初步具备条件的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向开拓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学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培养开拓型人才素质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培养新时期开拓型人才的素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红”与“专”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人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是假的,是“徒有虚名”;而“专”才是真的,是“真才实学”。这种观点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才的发展和成长规律的不正确的理解,也是没有真正弄清“红”与“专”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红和专,在一个人来说本来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那种认为“红”就是搞运动、抓思想、不学无术,“专”就是只抓业务,别的不闻不问,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用“红”来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献身的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才能产生勤奋学习、勇于开拓、立志成才的动力,而且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而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即使是他有了才能,也不可能把它贡献给祖国,不可能贡献给他的人民,他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坚持红与专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一代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关于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二,“有理想”与“有文化”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都有一个实现这种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的目标。而理想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从事工作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坚实基础。正象人们所说的那样,理想是帆,知识是船,扬帆行船才能行得更远。

现在,在青年学生中,那种缺乏理想或“理想平平”的人还是存在的,他们只满足于文化知识上的“六十分”,害怕困难,追求生活上的享乐和安逸,在科学文化上不求进取,满足于一般。我们说这不符合新时期开拓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没有坚定的和明确的理想的人,是不会在科学文化事业上,以至于今后的工作上有什么开拓的。

另一种缺乏理想的人,是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追求分数并为自己的最近目的——毕业分配创造条件。这类学生缺乏一种远大的理想。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想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是为了能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而只是为捞取文凭或资本而学习,过样的人也不是开拓型人才的特点所涵盖的。因此,有理想、有文化二者必须统一起来,不可分割。

第三,“求实”与“创新”的关系。“求实”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一种态度和品质,“创新”是改旧的事物,发现、探索、开拓新事物的一种精神品质。创新必须是在求实基础上的创新,必须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进行,创新离开了求实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从人才发展的观点来看,仅仅有求实的精神是不够的,对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没有创新精神是不能冲破和改变的。只在书本上和原来的知识基础上打转转.只追求对原有知识的高分数,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只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象有的人所讲的叫“守住祖宗家业”,这是开辟不了新的知识领域的。另外,对于社会上传统的旧观念、陋习或不正风气不加以改变,那么,只强调创新精神,缺乏求实的态度也是不行的。那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从客观实际中引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脱离现实社会生产和文化实际去创新,也是不能成功的。

新型的开拓型人才必须是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统一。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高等院校培养开拓型人才的宗旨所在。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理想素质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毛遂自荐
理想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