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1997-02-02叶文梓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1期
关键词:层面人文精神大学

叶文梓

人文精神,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谈论话题,也是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兴奋点之一。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供重要的价值基础。

一、人文精神的界说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人文精神,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人的终极价值。在我国,人文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从西方引进的。在现阶段,人文精神主要是在反思知识分子精神现状、文化发展现状与社会道德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这时代的大变动中,一些知识分子逐步放弃了其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关心人类进步事业、使人类不要停滞和倒退的使命;一些知识分子的人格也不断走向萎缩,内在精神走向虚空。他们或者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甚至金钱第一,或者采取避祸消灾、自我保护的消极态度,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与此相伴生,在文化发展中,物质、制度、价值三个层面发展失衡、滞缓。因而,现时代的人们只能生活在狭窄低矮的文化空间中,生活质量受到相当影响,表现在社会道德层面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据此提出的人文精神,旨在促使人们在关注外在物质世界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克服人生存的片面性,努力追求人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灵与肉、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与群体的统一,并致力于社会环境的改造,使人和世界和谐发展。

二、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大学教师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是民族未来的塑造者,理当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自觉性。然而,我们考察当今大学教师时,不能不看到其人文精神处于缺失状态。在现象层面进行归纳,其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淡化了育人的信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固有的使命。但现阶段,部分大学教师仅仅满足于教书,甚至教书的责任心也弱了,育人观念较为淡薄。他们虽没有对大学生放任自流,也管理学生,但这种管理与其说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如说是走形式,因为他们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兴趣。虽然有时也有真切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往往是基于私人关系而给予个别学生的,没有普遍性。

第二,科研的过分功利化。科研是人类生命力由已知向未知的扩展,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苦苦求索,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当代人或后来者的生存状况。因此,在科研中最需要自觉的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心。但尔今,一些大学教师在科研中缺乏“板凳日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语)的从容与坚执,更缺乏“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潘懋元语)的豪气与魄力。他们关注科研背后的功利(如名声、职称、利益)更甚于关心真理、关心价值。

第三,生活方式庸俗化。大学教师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角色,理应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对公众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引导。其生活方式应更少些功利色彩,更多些对人类知性与德性的关注。但尔今,一些大学教师与公众使用同样的话语,追求同样的消费。同样斤斤计较于名利而为此勾心斗角。他们的生活方式日益为公众生活方式所同化,日趋庸俗化。

第四,文化人格的日渐萎缩。大学教师虽也教书,也搞科研,也怀疑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或理想。但一些人的目标、理想大多为职称、位子、车子、房子、票子等充塞着,缺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气度;缺乏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努力追求“与天地参”的豪气;把自身的生存过分地贴近在经济层面,世俗层面。

三、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制约大学教师精神生成的,既有传统层面的因素,又有现实层面的因素。在传统层面中文化传统及教育自身传统无疑具有最直接的制约作用。

从文化传统角度看,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发展抑制了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了“术”以来,我国特定的意识形态即支配了民族精神的发展,文化发展意识形态化。这种状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受到过冲击,如“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但没有使其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使人的生存趋于简单化,生存的意义贫乏化,抑制了人文精神的生成,使人文精神在漫漫历史发展中虽不至于泯灭,却也只能以极孱弱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说文化传统指示了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为大学教师精神:生成提供了最广阔的基训,那么,教育自身的传统在更狭窄的范围、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大学教师的精神生成。我国过分功利化的教育传统抑制了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生成。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是作为“用”或者说是工具引进的,因此,它置于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中,完全与各种各样的具体社会事务胶合在一起。建国后,我们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扭转近现代以来教育过分功利他的倾向,在学习苏联中,高等教育以单科性院校为主,文理分设,理工分设;理工科院校基本不设人文学科,即使在文科类院校中也大量削减人文学科,甚至有主张只有理工科大学可以办的。这样,就使包括大学教师在内都在人文学科高度缺失的环境中生长。

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使教育偏向于为发展科学技术服务,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合理性。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教育为科技发展服务、为增进社会物质财富服务,而不发挥教育及科技解放人自身的作用,那么,历史已证明人类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当在这里反思。

传统,无论文化传统还是教育自身传统,总是渗透于现实的方方面面中,与现实要素共同作用。从现实层面分析,大学教师非正常的社会地位抑制了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生成。现阶段大学教师的主体部分,或者是在建国初期走上工作岗位,或者是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从总体上看,其社会地位有四个阶段的变化。建国后17年,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充分尊重。文革阶段,大学教师成了“臭老九”,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成了批判的对象。文革后,大学教师又一度被看成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又一度为社会所尊重。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之后,知识在市场中贬值,一些大学教师为生活所迫而离开自己的岗位,或谋第二职业或下海。可以说,建国后几十年来,大学教师大多时间为这样或那样原因,或在政治波浪中挣扎求生存,或在市场大潮中挣扎求生存。人文精神,只有极脆弱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培育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初步思考

通过分析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我们可以说,培育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是艰难的,然而又是迫切的。培育大学教师人文精神并不完全是大学教师自身的事情,而是社会性的事情,社会各个阶层都应为之而努力。消解文化的意识形态化发展的畸形局面,清除教育传统中过分功利化的污染,稳定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其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都是培育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前提性条件。大学教师自身对人文精神的培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及其工作、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是人文精神生成的精神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的生成途径是内生性的,是在外在环境作用下,在精神自我运动中不断提升、升华出来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市场的本质是交流、竞

争与公平,对外开放则在自己精神园地中投射了异族文化的光辉,这二者结合起来,有可能将人自身的作用凸现出来。因此,市场和开放是人文精神生成的重要的原料供应地。

从大学教师精神内部的转化、提升、超越工作来看,首先,大学教师要打破不同文化的阻隔,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生,为人文精神生成奠定知识性基础。

其次,进行自我批判,经历自我否定,确立符合人文精神的新的价值观。批判,不是走向虚无,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标准,扬弃原有价值观。

第三,在教育实践中,在人生实践中建构价值主体,成为人文精神的担当者。实践,是人文精神生成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文精神表现的重要场所。大学教师个体要在实践中从传统及现实层面中汲取养料培育人文精神,笃行人文精神。要努力参与社会现实变革,在投身社会变革中觉己觉人,自强不息,宏扬人文精神。

大学,是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的动力中心,大学教师的工作方式及其精神状态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在时代处于危急关头或处于大转换时期,其影响更明显,更久远。尔今,我们民族正走出文革的阴影,走在现代化的路上,走在通向世界的路上,面对横流的物欲,面对甚嚣尘上的虚无主义,大学教师怎能沉默?怎能仅仅满足于一己之安乐或满足于对当今世界的解脱呢?更要紧的,也许是在促使自身并帮助人们超越现存世界过分功利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对历史和未来的整体观照,从而拥有更有意义的世界、更有意义的人生!也许,21世纪的希望也在其中。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层面人文精神大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至善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