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好一个青年大舞台

1996-08-28王林

中国青年 1996年5期
关键词:团市委特区团干部

王林

特区深圳对我们总有一种说不清的吸引力。

十几年来,多少风风雨雨都与深圳联系在一起,我们一次次地惊讶、欣喜、迷惑、不解和钦佩,还有无穷的羡慕和隐隐的妒忌。这都是为了那16年前还是一个贫穷得我们不屑于记住她的名字的小镇。16年来她风头出尽,人们从四面八方乘飞机坐火车或者索性徒步涌向那里,然后又从那里带着各种各样的合同、样品、资金和天方夜谭似的传奇纵横内地。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一个与中国的改革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深圳。

深圳不仅仅是一个地名。

深圳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是创业,是生财,是公司如林,是冒险,是淘金,是花钱如水,是靓女如云,是时间变成金钱,是思想的开放,是意识的超前,是……多少次当我们为某一个难题而愁肠百转、争论不休、在传统的思路上走到山穷水尽时,人们找到的一个办法就是:看看人家深圳。

看看人家深圳!

当我们在深圳的写字楼、饭店餐馆、办公室和大街上,看到那些专注紧张地工作、南腔北调地交谈或步履匆匆往来穿梭的青年男女,看够了深圳的小伙子如此潇洒深圳的姑娘格调不凡之后,竟心生感叹:深圳怎么这样年轻!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深圳充满活力的真正原因。

特区的风,呼啦啦吹开一面共青团旗

这座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城市,16年前仅仅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贫穷的宝安县留不住年轻人的心,外逃的外逃,出走的出走,连原来的21000名

团员也锐减至不足2000人,几乎流失殆尽。特区成立之后,大批的青年从各地进入深圳,年轻的共青团工作者们也迅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新树起了共青团的旗帜。16年风雨路程,这面旗帜随着经济改革的一步步深化而愈加舒展自如,在她的周围,如今已聚成一支有十几万名共青团员的生力军。

谈到深圳不能不谈共青团。

33岁的共青团市委书记林洁曾说过这样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再度将共青团推上了时代的潮头,要么搏击风浪,乘势而上,要么固守城堡,无所作为。无疑,我们只能选择前者。”

深圳共青团工作者们选择了前者。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圳的共青团工作者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广大青年服务,使广大青年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特区的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想而知的困难使许多共青团的干部感到迷惘和不安。传统的工作方式在新的形势面前失去了优势,青年们异常活跃的思想脱离了我们原有的思维轨道,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共青团干部们开始了苦苦的探索。

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的是共青团的工作吗?深圳共青团干部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的是传统保守的思想,是落后的意识,是不敢面对挑战的胆怯心理,是无力抓住新的机遇的素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广大青年赖以生存的社会正在迅速前进,为什么不顺势而上,借力发挥,创造新的生机呢?

深圳青年的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强,这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难题。他们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以调整战略,超越障碍的指导思想主动迎接挑战。1985年,他们在全国首先实行了团员证的制度,为团的组织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使那些远离家乡在深圳艰苦创业的青年团员们找到了自己的“家”。

以社会为舞台紧紧拉住青年的手

1995年12月25日晚,4000多名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聚集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广场上,他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跳着笑着,他们手拉着手,长龙一般在广场上奔跑欢叫,一年的辛苦劳累在这一刻消融了。

欢快的气氛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达到了高潮。这天下午,尽管天气寒冷,100多名幸运地领到了入场券的青年早早就来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一碗饺子,一杯啤酒,在一片南腔北调的祝福声中,这中国罕见的“团圆饭”开始了。当深圳市五套班子的领导端起酒杯感谢青年们一年来建设深圳的辛苦劳动并祝他们新年快乐时,这些思念着家乡亲人的年轻人的眼睛湿润了,他们举着酒杯向前挤着,喊着:“书记,新年好!”“市长,谢谢,真的谢谢啦!”

看着这感人的场面,团市委的干部们忘记了疲劳,他们投入了这欢乐的人海,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在晃动,可是他们感到脚下很踏实——这就是他们的舞台。

深圳的共青团工作从一开始就不具有传统的优势,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是把这一点当作难得的创新起点。

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青年的不断流动、以经济为中心的工作重点拒绝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但同时为共青团工作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这一点促使深圳的共青团工作者们更快地建立了一个新的思路:走出就团论团的框框,使团的工作变“自我循环”为“内外循环”,建立起共青团工作开放式、社会化的新体系。

给在深圳工作的外来青年带来家的温暖,这仅仅是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化的共青团工作,围绕新时期的中心工作来完成“提高青年素质,发挥青年作用”这一新的工作目的。

当一个新的思路明确以后,展现在深圳共青团工作者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全新而宽阔的舞台:

社会化的工作内容——社会需要什么,青年需要什么,这就是共青团绝对没有固定模式的工作内容。众多的打工青年需要有组织的关怀,特区需要青年安心工作和生活,于是就有了“千人广场化妆舞会”、“今宵团圆宴”、“元宵晚会”、“中秋狂欢夜”等等一次又一次的青春聚会和只要不刮风不下雨就举行的“大家乐”晚会。刚到深圳的外来青年希望尽快适应深圳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走入特区生活”的系列“大家学”活动。

社会化的工作对象——有青年的地方就有共青团的工作,而共青团的工作

对象绝不仅仅是共青团员,而是进入特区深圳的每一个青年。

社会化的工作资源——共青团的工作创造的是社会效益,她要体现的是社会环境的优化,因此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被视为开发和利用的工作资源。于是有了与社会各界联手共创的各种活动,有了吸引热心青少年事业的企业共同设立的“青少年奖励基金”和“青少年救助基金”,有了一支1000多人的义务工作者队伍。

社会化的工作形式——与市教育局、市青少年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签署的《关心青少年约章》,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向共和国承诺”的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与市人大一同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与市政府共同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青少年社会教育条例》。

社会化的工作手段——建立青年人才交流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艺术团、婚姻服务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版《深圳青年》、《红树林》、《生活服务报》,充分利用公众传媒,扩大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仅去年一年就有200多次活动被新闻媒体报道,让社会广泛了解共青团的工作,而了解就是支持的开始。

庞大而有立体感的社会化工作体系的建立,拉近了分散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青年与共青团组织的距离。每一项实实在在的活动不间断地使青少年直接感受到了团组织对自己的关心和扶助,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也就不断完成着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培养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

哪里有空白,哪里就是新的生长点

深圳市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办厂,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私营企业吸纳了200多万打工青年。这些打工青年的艰苦劳动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些企业只看重自己的经济效益,除了工作,对打工青年的其他需求不闻不问,而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工们渴望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扶助,渴望来自组织的关怀。

深圳共青团工作者向他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开始,团支部进厂,往往是今天建了支部,明天由于打工青年的流动而瘫痪,而且许多外商对在企业建立团组织不能理解,致使团的建设在这里难以巩固。

怎么办?面对明显的困难,深圳团市委的干部们却看到了一个创造性的机遇:既然青年有需求,就有肯定共青团生长的土壤。传统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的组织形式和指令性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这里的情况,共青团失去了旧有的行动模式。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去创造一个新的生长点呢?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研究,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方案形成了:打破团组织的单位界限,在外商投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成立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性团组织。这就是深圳创造的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新模式:社区建团。

1994年7月,八卦岭工业区团委正式成立,在团员代表大会上,200多名来自不同企业的团员代表兴奋地选出了热心共青团工作的团委干部。回想当时的情景,团市委书记林洁动情地说:“200多人的会议,没有一个人随便走动,比我们自己开会都认真啊!”

社区性团委成立的同时,团员登记工作也随之展开。对没有团员证和组织证明的青年,只要你说自己是共青团员,就可以登记,经过半年考查合格,即可发给其团员证。与社区成立团委相适应的,是不拘一格地成立支部,可以根据团员的兴趣爱好、朋友老乡自由组建,并自己选举产生团干部。这一方式不仅使团的组织建设得以实质性地展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热心青年工作的骨干,由于他们的热心工作,共青团组织在打工青年中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社区建团的工作一步步细致地开展着。在“三来一补”企业较多的农村,他们采取的方案是“以村带厂”。龙岗区团委在板田村进行试点开展社区建团,将村办企业、“三来一补”厂和各自然村团员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团委。这又成了深圳团市委一切以实际出发,合理、有效、灵活地开展工作的实际体现。

团市委书记林洁说:“深圳共青团工作已经进入了社会化境界。”而进入这一境界的结果就是:

一个思路的转变便把一堵墙变成了一扇巨大的门。

共青团,伸长你的手臂

一个在深圳做保安工作的小伙子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市社会福利中心,有个患脑瘫的小男孩。他走路歪歪斜斜,只能常常躺在床上。起初我去看他,他只能躺在床上握着我的手晃一晃。可慢慢地,我去得次数多了,只要我一进门,他立即挣扎着爬起

来,一边吃力地喊着“哥哥”一边跟我拥抱。抱着这个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孩子,我真是百感交集,我总是紧紧地抱着他,恨不得让他得到所有的爱和温暖。终于有一天,我推开他们的门,发现他的床是空的,他死了。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可是我还是很长一段时间摆脱不了心里的的痛苦。我只能希望这个孩子是带着我的爱离开这个世界的,我想会是这样的,因为我真心地努力了……

这个小伙子与小男孩非亲非故,他去看小男孩,因为他是个义工。

在深圳,有1300多个义工,就是1300多个雷锋。

这就是深圳著名的义工队伍。

1989年,团市委增设了青年权益保护部,开展维护青年权益工作。但是,权益部只有两名专职团干部,人力的不足限制了工作的开展。怎么办?共青团的工作社会化的思路这时再一次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他们先在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中招收了19名义务工作者,设立了一条青少年热线电话。热线电话号码一公布,一声声哭诉,一个个祈求,立刻从各个角落涌向设在团市委的咨询室。这一条细细的电话线紧紧地系住了团干部们的心,他们感到不安,也感到振奋。不安的是有多少青年艰苦奋斗中为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痛苦,振奋的是他们看到了青年迫切和广泛的需求,而这正是共青团工作实现自己价值的真实基础。

1990年6月16日,一支有70多名会员组成的“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了,这也是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个义工团体。如今的1300多名成员都是从众多的报名者中考查挑选的,在深圳这个视时间为金钱的特区,他们放弃自己的体息时间,任劳任怨地去帮助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他们用爱心和真诚一点点地温暖着社会。于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在这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相互奉献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一大批普普通通的青年在默默无声的工作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一代青年实际具有的优秀品质。

共青团的手臂无形地延伸了。有了动员起来的广大青年,共青团的工作目的就自然地成为青年自身的追求,这个时候,共青团就是千手观音。

内地的一些团的工作者来到深圳,他们问深圳的团干部:“你们办了多少企业?你们怎么经营?”

深圳的团干部们笑而不答。

当内地的团干部看到深圳的同行们在办公室内外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他们顿生感慨:没想到在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共青团还有这么多事情可做!

16年过去了,以往的辉煌毕竟已成为过去。深圳如今已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完成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即从过去依靠中央优惠政策向苦练内功、增创新优势、提高整体素质转变。

深圳共青团工作也开始了新的转变。转变就是发展,就是拓宽。

“时不我待,逝者如斯。”快言快语的团市委书记林洁提醒她的伙伴们,“我们不要求所有的青年都立刻响应我们的号召,可是我们的工作要不断地、锲而不舍地去做。”

这就是特区的共青团。因为有了他们,特区的风,才吹展开那面象征着青春的共青团旗!

猜你喜欢

团市委特区团干部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DC炫特区
“创文巩卫”,我们在行动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
开卷
团干部须有5种特质
阅读特区
新世纪、新青年系列活动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