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文”一辩
1996-07-15肖立
肖 立
新近出版的《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本质和人文意识,人文学科的方法和骨干,人文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职志。作者引证了包括中国经典和当代西方探讨人文学科与知识分子问题的大量著作,持论公允,满怀热诚地提出:人文学科应当是供奉人类理想之灯的殿堂。
全书最为富有思辨色彩的是它的开端,即论述人的本质和人文意识的部分。作者挑战性地提出对《费尔巴哈论纲》第六条的再思考,认为对于人的本质的概括取“实践”或“劳动”而不是易于误导读者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更为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在第二章中,通过区别“涵义(meaning)”与“意义(signifi-cance)”,作者提出,人的本质使人具有追求超越了逻辑概念的精神境界、终极价值的人文意识,并依据理性,“把一个尚未实现的未来看作人性中必不可少的部份纳入自身,使人获得了‘无的否定性,从而自我超越地从必然进向自由。”(见原书68页)
负载和承传人类理想之灯——人文意义的学科,最为典型的,当数美学和教育学,二者构成了人文学科的骨干。因为在作者看来,审美境界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达于完善的人。从“致人性于尽善尽美”的角度看,美学和教育学,分别是承载着人文意义的最高宝塔和广阔沃野。
在探讨人文知识分子艰险而崇高的使命与职志时,作者从中国及外国,从巫、士到现代知识分子,从“出世入世”的理想到“后现代”的潮流,从当代儒士的“天下”观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乃至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环境生态种种方面,遍观纵览,力图为人文知识分子“定位”。作者用如下的结论回答了令今天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反复自问、无比焦灼的问题即“‘人文的意义”:从起源与使命看,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他们的双重职志在于,守护理想和消解权威。在作者看来,即使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蜂起的今天,“作为一只刺激的马虻”(苏格拉底语)而引发人们对“百姓日用”之上的生存之“道”的反思,仍然是只有人文知识分子方能承担的天职。
(《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尤西林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版,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