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自绝”
1996-07-15司秀
司 秀
在我国四五十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不过,很多人对其人生平尚知之甚少。
《读书》今年第六期载蓝英年的文章:《作家村里的枪声——法捷耶夫之死》概略介绍了有关情况,读来颇引人思索。这里不避浅陋,仅就蓝文中提供的材料,一抒己见。
或许可以认为,法捷耶夫是个“复杂环境中的复杂人物”,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其最为可悲之处,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以自杀的方式终其一生。
从蓝文全文引述的法捷耶夫遗书中,我们看到:他满怀愤懑,以激烈的言辞批判了斯大林和当时的苏共新领导,而对后者尤甚。另方面,却竭力“高扬自我”,表白其“非凡才华”和“崇高情怀”,并充溢着“无辜受害者”式的哀怨。
事实上,法捷耶夫自三十年代初期,即与其“拉普”战友们分道扬镳,并受到斯大林的赏识,被授与高位。后者当然只是将之作为“有用的工具”,而法捷耶夫却也不敢懈怠,紧紧跟随,唯命是从:他吹捧自己并不喜欢的马雅可夫斯基,却严厉谴责自己欣赏的帕斯捷尔纳克,还尖锐批判了另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格罗斯曼;他带头参加歌颂斯大林的大合唱,并在《青年近卫军》受到上边批评时,公开认错,决定重写;上边向他就指定题材“订货”时,他无条件地奉旨炮制……对自己的上述所作所为,他是否确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神圣的”文学事业,而不是对这一事业的蹂躏、玷污、戕害和扼杀?
诚然,在斯大林统治下,法捷耶夫自有其苦衷。他十分“明戏”:斯大林“对敢于违抗他意志的人从不留情”,若以卵击石,无异自取灭亡。但他如果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民作家,就终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