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何所求
1995-12-30苏鸿启
苏鸿启
今天的老人生活在一个变化太快、诱惑太多的时代。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使人们尝到了现代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富裕生活。同时也鼓荡出太多的新事物、新现象,要为心灵的宁静留一点空间,委实很不容易。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人无法长期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今天,老年人必须要把握自己,需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个啥样子,需要确信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远航要驶向哪里。
那些走过创建自由民主国家的老人们,带着终生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离开了自己曾经奋斗一生的火热的天地,走进自己信守的精神家园。这种人生的自律和义务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是更为需要的品格。无疑,这种品格是身心健康的保证!
古往今来,事实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总得有所追求。大追求小追求,都是为了一种快乐的心境。心境快乐了,便赢得了一切,也获取到健康与长寿的“通行证”。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快乐?
不为外界所惑。在“恭喜发财”不绝于耳时,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却传出了“安贫乐老”声:他们多数经历了供给制,加班尽义务,讲奉献不计报酬的年代。以他们的才智,致富并不很难,之所以拒“财神”于户外,正如一位离休的老革命说的:“乐老不是以财富为前提的。”从革命战争岁月走过来的老人们知道:理想的生活并不是一种拒绝富裕的生活,但生活的理想绝不仅仅是为了金钱。正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建于革命信仰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才耐得住清贫,安之若素。
“乐老”必须“安贫”。难以安于清贫,“老”就“乐”不了。
知足者常乐。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财物并不多。在这方面取得过多的,反为物役,精神不得自由,而且,“爽口物多终成疾,快心事多必为殃”。逐流崇时者可能认为这又是在以东方人的思维逻辑来思考老人问题,其实,无论东方西方,淡泊身外之物,倾心于事业的,大有人在,且许多人一生不富有,却有丰富的心路历程,拥有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深以为足,觉得幸福。
卢梭说过:
“世间万物都在连续不断地运动着。这种运动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我们自己也在变化更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明天仍将爱他今天所钟爱的一切。还是及时地从心理上的满足当中获得好处吧,切莫因自己的过失而丢开这种满足……我很少见过幸福的人,也许一个也没见到,但我却常常见到一些心满意足的人。”
乐我所好,不逾矩。人到老年。不是如何发展,而是怎样生活。老人要按理性的要求设计自己的家居生活,排除一切劳累困扰,摆脱碍于身心宁静的世俗之欲,选择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方式;干什么都以不失其乐趣为限度。这种乐我所好的天性,促使自我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从而也就给自己带来了欣慰和健康。
凡是这样安排自己晚年生活的,就能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不平衡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平衡的心态,心灵自然会具有很强的自控力和免疫力。
这里谈“安贫”,当然不是倡导去当什么“苦行僧”。我们的改革开放的一切行之有效的举措,都是为着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包括了“安贫乐老”的离退休人员;清贫,非我所愿,来也能安,乐也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