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与长生
1995-12-30罗宗真
罗宗真
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有过这样的见解: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从一开始就对仙丹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仙丹能赋予人们不死或长寿。
炼丹——中国早期雏形化学的特征,曾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那末,有没有实物资料可以证明中国确有炼丹术、丹药确与长生的愿望相关呢?回答是肯定的。
1965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南京象山发掘王氏家族三号墓(王丹虎墓),出土了200余粒丹丸,部分已成粉末。出土位置在棺内死者头部,一个圆形漆盒内。成颗粒丸状的丹药,圆形,朱红色,直径0.4~0.6厘米左右,大者0.468克,小者0.275克,平均0.372克,大小不等。所盛的漆盒因已腐朽。从其残迹可知直径约10厘米。成粉末状的丹药,也放在漆盒内,计有朱红色、粉红色、白色三种。这些丹药在1965年经南京药学院取三粒样品(各重0.393、0.315、0.275克),化验结果如下:定性分析为硫化汞。有二价汞的特性反应;定量分析硫占13%,汞占60.9%。尚有26.1%成份待进一步分析确定。根据化验报告的结果,推测很可能就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服食的“丹砂”或“朱砂”一类的丸剂。(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象山东晋王丹虎墓和二、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65年10期),因此王丹虎墓出土的红色丹药,应是我国古代炼丹化学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实物,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化学史、医药史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方面首推葛洪取得重大的成就,他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硫化汞)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硫氧化成二氧化硫,分离出汞(水银);然后将汞与硫黄化合成硫化汞,经升华又得出红色硫化汞结晶,这与王氏墓中所发现的实物基本吻合。南朝时期另一位炼丹家陶弘景,他在江苏句容茅山从事炼丹数十年,也积累了许多无机化学知识。他写的(养性延命录)中说明他不但能区分“水银有生熟”,还说明水银可以和其他金属组合的性能。第一次提出水银可以镀金和镀银。特别是他在这本书中提到胡粉(碱或碳酸铅)、黄丹(四氧化三铅)都是人工制造的化合物;并对烧炼矿物时。已经掌握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这都是世界化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同时所取得在化学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也是极其辉煌的。魏晋时期服食之风盛行,“服食”就是“服石”,即吃一种长生不老药,这和东汉末年金丹术及道数盛行有密切关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依附道教,修道成仙的风气,而金丹家们企图从矿物中炼制仙丹,用服食金丹的方法,把黄金的抗腐性和还丹的升华转移到人体中去。以为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因此。当时豪门士族无不服食,王氏家族中也有不少人信奉遭教和服食丹药,如王羲之、王献之等;王丹虎是王彬的长女。也是王羲之的从妹,一生从未出嫁,所以葬在王氏家族墓群内。但她只活了56岁(从墓志铭文可知),并未长生。由于人们发现服食者并不能长生成仙,此风在魏晋以后就逐渐衰落下来。但是金丹家们在炼丹过程的实践经验当中,对古代化学和医学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则一直传播下来,并影响到国外。
王丹虎墓丹丸尚有26%的成份待进一步分析,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譬如硫化汞的正规比例,这里的硫多4.6%,它是游离的硫,还是其他硫化物?因此其中的丹砂是自然物还是人工造成?丹砂中虽然汞有毒性,但硫化汞毒性甚少。因此服食这样的丹药而致死的原因,也得进一步探索。再如这些丹药的丸剂如何成型?它们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炼合剂,怎样形成丸剂(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当然这些问题决没有影响我们对当时炼丹家发明丹药和取得成果的评价。
李约瑟博士原来就是一位生化学家。他对中国道教和炼金炼丹术尤有孤诣深造。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与化学工艺》的第二分册,专门写了“炼金与长生不老术”,所以我想在这里也不必赘述。但是王丹虎墓出土的实物质料,则更能充分证明我国古代科学家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