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今流行厚脸皮

1995-08-22李洁非

中国青年 1995年10期
关键词:巷子深仁兄厚脸皮

李洁非

从前民间有一首打油诗,各地流传的版本在个别词句上稍有不同,我所记得的是这样的:

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钱唐,钱唐文章数家兄,家兄向我学文章。

此诗本身着实臭不可言,不过却是故意写成这样的,意在刻划一个特定人物,亦即诗中那个“我”。此君的文才至多是尚懂点押韵,但他却相当的自负,大言不惭,自封为天下文章宗师。那么,这首打油诗能够维妙维肖、恰如其分地将这种嘴脸摹仿出来,其实很不简单,在我看来,应当推许为中国传统讽刺诗中的上品。

诗中那位仁兄,就像人们平时常说的那样,脸皮太厚!诗作得那么糟糕,却幻想自已是文坛泰斗,明摆着没有自知之明。如果退一步说,姑且不论他真实水平如何,即便算是有两下子罢,这样的自我吹嘘也是令人瞠目的;吾国人文道德,历来注重谦逊的品格,对这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总是很反感的,所以讥之为厚脸皮。

古代士林,非常在意于谦谦的君子风度。孔夫子把这种风度扼述,为温、良、恭、俭、让。末一个“让”字,指的便是不要自己跳出来去争取什么名和利。当然,这套体系在今日中国早已崩坏了,没有什么人还相信它,更不必说身体力行。大家都觉得,那是一种保守的、压抑“个性”的道德体系。这样看,并非一丁点儿道理也没有。不过,如今的文化人,却未免太张狂了些,实在已经超越了追求“个性”的范围。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报端便不时出现一种议论。论者往往是把西方人和中国人作过一番比较后,发问道:为什么人家西方人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推销自己、表扬自己,而我们中国人却老是藏头露尾、羞羞答答呢?这问题提得好,确实触及了某种本质,我很赞成中国人该好好地改一改那种虚伪的脾性。从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还当真有了巨大的改观;但有些方面改好了,有些方面却越改越坏。

这不好的方面,我以为,就包括如今生活中类似于打油诗里那位仁兄式的人物越来越多,不怯于对自已大唱赞歌,且唱得相当邪乎。以“露骨”形容之是远远不够了,的确可以说达到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三四年前,有个“青春派”诗人率先开了个头,他仅仅因为自己的诗集在书摊上销路很好,就脱口而出,宣称他将为中国人挣回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随后的例子,则发生在某畅销小说家身上,他当时刚完成了一部新作,尚未面世,自己先已飘飘然,说出了“一不留神就写出个《红楼梦》”的惊人之语,这话被记者引述后在文坛传为奇谈。有人认为,该作家擅长自我调侃,所以他此话的本意也许并非自吹自擂;但我看这次他恐怕是真的绷不住了,因为报纸上广泛报道,私下里他对这部作品的得意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

“一不留神儿写出个《红楼梦》”这令人耳红的话余音犹在,我们又面对了另一个口气粗得要死的电视导演。他执导了一部大型“皇帝”题材连续剧,很“轰动”;恰巧有一部香港出品的也是“皇帝”题材的连续剧,先播出了,也很“轰动”。于是,有些好事者撰写帮闲之文,将两剧放在一起比较。岂知,该导演不乐意了,将这种比较视为一种污辱。这肝火动得可不轻,大骂那些写稿者“没文化”!我想,虽然我本人不可能为那两部电视剧花费时间写什么比较文章,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写,我倒也看不出有何不可,该导演却有什么理由“就火了”,说人家“没文化”?难道他不知道一旦作品诞生了,任何人都有权从各个角度对它发表观感和评论吗?

中国人开始变得自信,这很好。然而,自信不能转而成了没有自知之明。这几年,观念大变,大家做人、做生意和做文章都懂得自我推销,所以有些老话就不灵了,譬如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便一再被讥为小农意识,都觉得应改做“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对此当然很赞同,不过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提及事情的另一面——“酒不好尤怕巷子深”!孬货劣品出得太多,厚脸皮势必常见,这倒是自古皆然的老现象,于今也还依旧。不妨说,这跟现代市场经济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猜你喜欢

巷子深仁兄厚脸皮
书香不怕巷子深
《已通闲读》七言联
厚脸皮
题木子店老屋湾老米酒有限公司
梦话
我也要当“厚脸皮”
厚脸皮
理发
M 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ur of gas tungsten arc welds of maraging steel
“厚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