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回国执教的误区
1995-08-22毕熙东
毕熙东
中国女排主教练人选问题,虽是新闻,却毫无新意。从袁伟民之后,五任教练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在原地重复着同一套程序,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改革。因而对谁就任新教练的新闻,并无可炒之处。该炒的倒是透过这几次原地踏步的过程,剖析一下女排不断滑坡、江河日下的原因,从深层接触矛盾,推动排球改革。否则,便会出现误导,使读者、观众、球员、新任教头乃至中国排球又一次陷入迷茫,白白耽误了又一批人。
郎平的误区
“希望大家把我看成是一个正常人,不是神。有人可能会认为,郎平回来了,我们女排马上要打翻身仗了,拿金牌了……”这是郎平回国后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令人大惑不解。
首先是谁把你当神了?谁认为你回来了,女排就可以打翻身仗、拿金牌了?
其次是什么原因使郎平说出这样的话?产生这样的错觉?
可能是因为郎平一下飞机就陷入了上百名记者包围之中的缘故。五六台摄像机对着她,几十个话筒伸过去;灯光闪得她睁不开眼,问题问得她接不上茬儿。这种热烈的场面使郎平产生了错觉。
但细细分析一下,你就会发觉,人们所问的问题基本上是:“你了解女排现状吗?”
“你如何看待女排滑坡现象?”
“你能协调好各方关系吗?”……
这是人们对郎平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能有多大作为心存疑惑,拿出几个关键问题投石问路,从而得出自己的直接判断。与其说这是一种拥戴,不如说是忧虑更确切。人们怕郎平从此陷入被放在火炉上烤的处境而*尬起来。
广岛亚运会上,女排跌到了比80年代初,女排崛起时的起点还低的地步,从而引发了栗晓峰辞职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焦点。尽管没有把症结全部暴露在报刊上,但笼罩在女排身上的那道光环剥落了,排球决策层的矛盾暴露了,竞选主教练的程序被迫出台了。
然而,竞选的结果使人想起4年前中国足球队竞选主教练的往事——虚晃一枪,言不由衷。
竞选规则规定,应选者必须向排协及排球决策层公开拿出你的施政方案,以供考核、比较。与国内的3位竞争者相比,郎平没有方案,只有一纸表态,而被列为第一候选人。公平竞争的原则一开始就被违反了。
如果说,郎平在4位候选人中条件最好,或说众望所归,将其列为第一人选还能说得过去的话,一位负责人讲的话便有些说不过去了。
他说:“主教练人选确定,存在三种可能:一是郎平扫除障碍回国执教;二是郎平回国实在无可能,便从其他3位候选人中物色;三是组成一个临时教练班子,过渡到郎平与美方终止合同时为止。”
按理说,郎平一旦回不来,便只有一种可能,即那位领导人说的第二种。何来三种可能?这分明是有了郎平便置别人于不顾了。这种做法冷落了大家的心,也给郎平将来的工作增加了障碍。
基于上述原因,大家忧虑女排的前景,忧虑郎平的处境,并没有谁认为郎平一来便会用铁榔头砸出一个冠军来,更没有人把郎平当神看。一位机场的服务小姐说出了许多人心里的话:“这是干吗?欢迎郎平?值当吗?”
排球界的误区
陷郎平于误区的实际上是排球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所谓“老女排磁场效应”。
老女排的确为共和国的荣誉作出了极大贡献;的确是中国三大球翻身的先行者;的确为中国体育史书写过光辉的一页。但老女排的一切毕竟已成为过去,随着高科技进入体育,长盛不衰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单纯从体育业务角度看,中国女排从冠军宝座上跌下来是很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总站在巅峰上。
“我们强调的是老女排精神。”有人这样解释。老女排的拼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应当发扬光大。但人的思想认识是受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
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敞开国门,开始改革开放。国家百业待兴,人民憋着一股劲要奋发图强。女排姑娘在这种大环境下努力拼搏,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直至登上世界之巅。正如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前夜对毛岸英说的那样:“一人、一家、一队伍、一团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说,在打江山,争生存之时,无人不卖力,无人想别的,其事业蓬勃发展。反之,条件变了,失败也是一忽而的事。”
女排取得三连冠之后,名分发生了变化,地位发生了变化,因而“骄娇”二气便开始冒头了。即便后来又两夺冠军,但其思想认识也与崛起奋斗之时有了变化。那时反映出的变化主要是以“骄气”为主。
现在,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但又出现了体育战线上改革不同步的现象。如果我们排球圈的决策者动辄用老女排如何如何,去批评现在的女排,你便会发现不得要领,作用不大,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现在的新女排一输再输,已无“骄气”可言,主要反映的是“娇气”。这娇气从何而来呢?
由于改革的不同步,先行进入市场的项目,如足球,球市红火,经济后援慷慨。尽管连亚洲也未曾冲出,但队员(甲级A组)年收入低的有五六万元,高的可达十五六万元。而大家同住一个院里,同在一锅里吃饭。我们好歹也拿过世界冠军,好歹也是亚洲老大,凭什么你们拿那么多,我们拿这么少?实际利益的差距不影响队员的思想认识才怪呢。这其实是队员们训练不刻苦,水平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因市场调节而造成的差距是无法避免的,要走职业化的路,体育要改革,不推向市场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主管部门不仅要看到这一问题,而且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坚持“三从一大”的作风教育,坚持为祖国荣誉拼搏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提高球员的物质待遇。
尽管排球的全面改革尚未展开,球市尚不可能像足球那样全面开花,但努力寻求后援,建立排球发展基金,首先保证国字号队伍的营养、奖金等条件,缩小因改革不同步所造成的差距,使队员有个奋斗的实际目标。提供了条件,同时提出要求,进行思想教育,那时队员再“娇”也就没有道理了。
我想,假使再有几个朱树豪那样的爱国人士,把给外国赔偿损失的钱拿出来作为国家排球队奖励基金,解决实际问题的话,中国女排的工作要好做得多。
当然,协调排球圈内各种关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矛盾日深,矛盾日多,这本身就是“骄娇”二气的反映。其中,沾染上此二气的也少不了老女排的英雄。本身的毛病看不见,老是指责别人,不出现矛盾才怪呢?如何才能根本解决呢?只有体制改革,机制改革,赛制改革,以法治代替人治,以规章代替感情。作为中国足协主席,袁伟民同志领导的足球改革不是很有成效吗?
新闻界的误区
郎平归国就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一事,整个新闻界几乎闻风而动。其宣传报道规模前所未有。老百姓很不以为然,“戏过了”,便是他们的评价。热点新闻是要炒,但得有个分寸;新闻纪律是要遵守,但不等于不触及矛盾。
郎平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决定一公开,中央电视台便出动3个部门5台摄像机去抓新闻,并在当晚新闻联播中播出了记者越洋电话采访郎平的摘要,还破天荒地介绍了郎平的简历。在郎平回国到京那天,又是以同样规模进行追踪报道。从新闻手段上说,这样做无可厚非,比起罗马里奥回到巴西时倾城出动的壮举可能还逊色得多。但与中国历来的习惯相比,戏就演过了。一般新闻联播中播放简历的,不是副总理、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便是新增补的政治局委员。一个普通的教练员,特别是国人早已十分熟悉的人有必要这样做吗?
我们不是说普通人就要跟首长们有等级差别。电视台介绍军嫂,介绍众人救治得怪病的孩子,这些普通人的事情,是以美好的道德情操去陶冶人们的思想。人们看着感动。而以这样的规模去炒女排教练的更替,人们便觉着没意思、没必要。因为过去,这样的亏我们吃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