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义之债

1995-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5年8期
关键词:储蓄银行储户道义

“道义之债”,在英语里,是指依法无需偿还,但高尚的人会自愿归还的债务……

银行遭抢

1915年2月17日,在美国芝加哥的西部储蓄银行里,直到下午1时20分,一切都同往常一样。这家银行在意大利侨民聚居区,是一座沿街的小建筑物。出纳员吃午饭去了,银行里只有弗兰西斯科·洛迪一人。洛迪是银行的创办人,早先做过铁路工地的挑水工,后来一度当过屠夫。

银行里突然进来了3个男人,其中两人用枪顶住洛迪的脖子,把他押进浴室,锁在里面,另一个抢匪把所有能找到的现金席卷一空。然后这帮匪徒闪电般地逃走了。

同其他许多抢劫银行的案件相比,这宗抢案损失很小,只有2200美元。但是它却引发了持续31年之久的戏剧性传奇。

西部储蓄银行是本世纪初美国城市的外国侨民聚居区特有的机构。这些移民孤身一人,为相互依傍而聚居在一起,却依然穷困潦倒。他们奴隶般地干着超时的活计,梦想着尽可能多地攒钱,以便有朝一日有钱买房子。他们把积蓄藏在褥子下,碗柜里,或者托付给一位同乡保管。这位同乡通常就开办一家私营小银行,来经营这些存款。

洛迪在步入小康之前,也同他的那些在钢厂和其他工厂干活的邻居一样,经历过贫困,并且深知挣来的每一个美元的价值。他对抢案之后接踵而来的事件,不敢掉以轻心。

储户挤兑

紧跟着调查抢案的警察之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来了。不多久,报童开始叫卖号外。惊慌失措的储户,争先恐后地到银行挤提存款。

警察建议银行打烊。洛迪说:“这样只会更糟。我们会失去他们的信任。”他知道他的银行是殷实的,受抢的损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因此,他和出纳员开始向储户兑付存款。到了该打烊时,洛迪站在椅子上向人们保证,银行继续营业,直到接待好最后一位顾客。

第二天上午,西部储蓄银行照常开门,但是它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保险公司可以赔偿抢去的钱,但却阻止不了人心的不安。洛迪把全部资产换成现金,拿出了他自己全部的钱,甚至向亲戚借款,拼命试图停止挤提存款。可是最终银行还是被迫清算,洛迪也不得不宣告破产。当一切都结束之时,250个储户共损失了18000美元。

行主破产

这宗历时3分钟的抢劫,使洛迪丧失了他的事业、住宅和积蓄,实际上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他只剩下妻子和5个孩子,几件家具和12元钱,没有积蓄。一个搬场工人拿走了他的这点钱和一块好地毯,才替他把剩余的家用物品运到朋友暂借给他的一套小而脏的地下室住房去。

洛迪以前曾经白手起家,他能东山再起。他又干起了屠夫的老行当,还找到了一份每周可挣19元的工作。他修补了一辆自行车,骑车上下班,就省下了车钱。

真正困扰弗兰西斯科的,是他对自认的18000美元欠款的无法摆脱的歉疚。

但是,就他当时所能预见的筹款还债的可能性来说,他自己设定的18000元债务,如同1800万美元那样是个天文数字。头10年,他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费用不断上扬,又添了一个孩子。他的贤妻瑟瑞莎,在4年之后患病,久治不愈,终于逝世。

在这些变化中,一笔道义之债的储金始终神圣不可侵犯,存进去的分币和角币缓慢地不断增多。洛迪每天骑车3英里到肉铺去,积雪太深时他就走着去。夜里,他给邻居们补鞋。几个大孩子卖报纸、当杂差、或者送货,他们挣的每一分钱都存到这储金里去。

过了很久,道义之债储金才存够100美元。但是存入第2笔和第3笔100元,就没用那么久。这使洛迪想到分配的问题。如果分给250个储户,每户能得到多少呢?一天夜里,这个问题自动解决了。

救危解困

当洛迪听说有位没有提到存款的储户病情严重,他的妻儿不名一文,倒闭了的银行欠这位病人171元时,便赶到病人的床边,偿还了全部债务。这个人用无力的手拉着他,用眼泪表达了说不出的感激之情。这就决定了洛迪的还债顺序——首先偿还最急需的人。

几个月后,弗兰西斯科听说一个寡妇抚养不起她的子女,疾病使她失去了挑起生活重担的信心。洛迪的帐目表明,她在他的银行里损失了390元。他到她家登门拜访,先还她100元,并且答应以后每月还10元,足够她付地下室的租金。

另外有一个一家之主,收入很低,为完税将要卖掉住宅,因而陷于绝望。他记起他在西部储蓄银行的存款和洛迪答应还债的诺言。那是20年前的事了。他找到了洛迪的地址,并且提出了请求。在24小时内,欠款付清,住宅也保住了。

不久,洛迪用低价买下了一间肉铺。肉铺的利润除了生活开支外,全都存入道义之债的储金。最后,终于存够了钱,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天堂使者

现在的任务是找到其余的储户或者他们的继承人。

洛迪通过房产经纪人、保险商、出生和死亡登记册、学校登记册等来找寻这些人。他还刊登广告查询他们的地址。有一则新闻说明3位很久没找到的储户在加利福尼亚州。洛迪查明他们确实是储户,算清了欠他们的金额。他给第1位寄了张129元的支票,那个人十分感激地收下了。他寄了150元给第2位,这位储户向他致谢,把钱退了回来,要求转送给穷人。他给第3位寄了130元,这个人也把钱寄回,送给洛迪的孩子们。

银行原址的教堂的牧师,也被邀请帮助洛迪寻找储户,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圣诞节前的一个星期日,牧师要求教徒们凡是知道有尚未收回存款的储户尽快通知洛迪。

当天下午,就有一个女人打电话来,说在90英里外的城镇有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有一次告诉我,在你的银行里受到的损失还没有得到补偿”,她告诉洛迪。“现在他们的情况糟透了。”

尽管路上积了很深的雪,洛迪还是立即驱车去那个城镇。他找到了那对一贫如洗的老夫妻,老头儿几乎失明,老太太卧病在床。家里的煤只够用两天。

洛迪自我介绍说是他们的老邻居。他们一起回忆起街角的铺子、旧货店、小巷里的铁匠铺,以及教堂。这些都足以证明这人确实是储户。然后洛迪说明了他的来意。

道义传统

有一位银行老板对洛迪说:“这不能怪你。遭抢劫就像遇上自然灾害。储户抢着提款,把银行搞垮,只能怨他们自己。”

“从法律上说,这也许不算债务;但是我是要认帐的”,洛迪回答说。“这是一笔道义之债。”

道义是洛迪家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弗兰西斯科仍然清楚地记得,1888年在意大利贫瘠的小农场发生的狼群袭击事件。洛迪一家长年在租来的土地上辛勤干活,刚够勉强糊口。但他们是快乐的,因为餐桌上有面包和蔬菜,偶尔打猎得了野味还可以改善生活,还有单纯而坚定的宗教信仰。他们住在仓库的一头,另一头是牲口。

一天晚上,狼群冲进牧场,咬死了地主的羊群。地主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命令洛迪一家在天黑以前搬走,并且要他们赔偿全部损失。

“我来赔”,洛迪的父亲佛图纳托说。“羊群是我照管的,从道义上说我该赔。”

那天夜里,一家人带着仅有的一点家产,跋涉到了一个村庄,投奔亲戚。可将来怎么办呢?即使佛图纳托能租到另一块土地,最多也只能养家,怎么能又养家又还债呢?

看来只有一条路:到美国去。佛图纳托又借又讨,弄了一点钱,带了大儿子坐最廉价的舱位到了纽约。他们在那儿做了5年铁路工人,每天总共能挣1元4角。父子俩积蓄了400元,就回意大利赔了羊群的帐。后来全家都到了美国。

洛迪一想到他的道义之债时,就回忆起这些往事。

他给储户们捎信说:“我将尽快全额偿付你的存款。请相信我。”

“你真像是天堂里来的”,老头儿喘息着说。“我在你的银行里存过钱,但曾以为永远也拿不回来了。但是我……我……”他的声音拖长了,变成喃喃的细语:“我……我没有任何证明,没有存折,也没有帐单。”

“你不需要任何证明”,洛迪向他保证。

无债身轻

1946年的圣诞节,银行被抢之后31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散居各地的洛迪一家,重新团聚在一起。道义之债的储金,用来偿付最后剩下的那些储户,还有富余。

“我们给每个储户寄一张支票和贺卡”,一位小洛迪建议。于是父亲和孩子们共同起草了一则短信:

“家父弗兰西斯科·洛迪曾创办西部储蓄银行。1915年银行遭抢之后,被迫停业。但当时曾向各储户承诺,将来必定偿还存款。这些年来,家父和我们都竭尽全力履行这项诺言。值此道义之债全部清偿之际,我们全家十分欣慰。谨祝

圣诞愉快,永远健康幸福

洛迪全家敬贺

1915年至1946年”

在寄出最后一张贺卡之后,弗兰西斯科感叹地说:“现在,我无债一身轻了!”

(戚利海摘自《古今故事报》)

猜你喜欢

储蓄银行储户道义
“沉睡卡”
王根保藏枪
道义
吉光片语
大而不倒的小银行
银行窗口数量设置和排队等候时间的分析
查不到信息不能成银行拒兑存款理由
韩国会上演次贷危机吗?
短文改错训练:Watch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