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存活的“摇篮”
1993-12-28姚剑琴
姚剑琴
新生儿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几乎与空气中含氧量的多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小儿罹患疾病、乃至夭折。因此,最佳环境温度堪称是“新生儿存活的摇篮”。
什么是新生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呢?从生理要求来讲,在最佳环境温度下,一是能够保持新生儿的体温正常;二是能够维护新生儿体内氧耗量最少。从感觉上讲,这种最佳环境温度,使新生儿既不感到冷,也不感到热,所以人们又把此时的环境温度,喻之为“不感温度”或“中性温度”。在最佳环境温度中,新生儿体温是由其血管舒张和收缩进行自然的调控,体内产热量处于最低水平,因而耗氧量也最少。
怎样测知和调控最佳环境温度呢?用温度计紧贴新生儿腹壁,稍用衣被或隔热性能较好的海绵或棉花覆盖其上,3~5分钟后,温度计显示36~36.5℃时,即为最佳环境温度。
为了及早发现和纠正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新生儿自身产热、散热的异常,还需掌握以下温度指标:
1.从产热状况来测定和调整环境温度,先测得肛温(又称直肠温度)和腋温(又称腋窝温度),两者都可表示核心温度,其正常值为36~37℃。
当新生儿处于最佳环境温度时,其体内氧耗量最少,代谢率也最低,这时的腋温≤肛温;反之,腋温≥肛温(约0~0.3℃),则表示当时的环境温度不是处于最佳环境温度。此刻就应该对新生儿采取有关保暖措施,包括升高室温,以免新生儿散热过多而罹患疾病,影响生长发育,妨碍健康。
2.从散热状况来测定和调整环境温度:皮肤是新生儿主要散热部位,其散热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于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差值愈大,失热愈快愈多。因此,如果新生儿皮温(腹壁皮肤温度)低于36~36.5℃时,就应该考虑到室内环境温度已不是新生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应即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室内温度或其他物理性保护体温措施。
上述各类温度的监测,一般间隔2~4小时测1次,如环境温度过低或新生儿体温低于36℃,应缩短间隔时间,使新生儿处于绝对最佳环境温度中存活下来。若是采用辐射热性暖床,应加用塑料罩膜覆盖或床周采用挡风布、板,以减少因空气的对流而增加热量的散失。但是,不论何种提高环境温度的措施,都要密切注意防止室内氧气的过量耗损和二氧化碳的过量增加,特别是关紧门窗燃烧煤炉、木炭以提高室内环境温度,应警惕煤气中毒。当新生儿皮温处于36~36.5℃时,其环境温度之差在1.5℃之内时,机体氧耗量最小,也是最佳环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