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中南海红墙

1993-08-27郑勇

中国青年 1993年5期
关键词:红墙中南海

郑勇

人生是一道题,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无解之题。

或许,某一职务、某一地位是有些人一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而对另一些人,这些被别人视为目标的东西仅仅是人生的过程,是探索新生命的阶梯。

(一)

用“春风得意”已不足以形容卢建10多年的人生旅程。从西双版纳的橡胶园走入中南海的红墙,从一介书生到红墙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到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谋划,成为共和国领导人的智囊团的成员,卢建步履轻盈。或为官,或为学,该有的似乎都有了;年龄优势、知识优势、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各种升迁的要素他全都具备。前途无量,他只需等待,等待经验的积累和资历的认同。

他没有等待。

1992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用1/4的版面刊登了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成立的广告,广告最醒目的位置上印着卢建的名字,更醒目的是他的头衔——总裁。

他立刻变成了嗅觉灵敏的记者们追逐的对象。无疑,他的经历和举动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一位年轻有为的国家干部,一个能不折不扣地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参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学者,竟然走出红墙,融入“下海”的滚滚洪流之中,何以使然?

仕途失意?金钱驱使?权力的诱惑?还是仅仅以赌博的心理做一次人生的冒险?

他无暇将自己的所为做一次学者式的理性分析。他所要说的只有两句话:我对红墙中的10载春秋极为满意,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位于京城大厦第24层的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彻夜灯火辉煌,大厅上方悬挂着巨大的彩电,随时播送着世界各地有可能左右市场行情的新闻,近百台路透社、美联社信息终端通过卫星与伦敦、纽约、芝加哥等地期货交易所相连,屏幕上展示着全球各大报当天所有新闻的标题,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悉尼,各大交易所中各类期货的交易情况尽收眼底。

无论何人,在这座大厅里只会有一种感受: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生活的律动必须与世界一致,否则,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在这里,人们会触摸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活力。每当进入这座大厅,卢建都会感觉到浑身热血的奔涌,精神状态都会达到亢奋的程度。

这里较之机关,完全是两种境界。

(二)

他几乎是一代人的缩影。

1971年,卢建在极混乱的环境中领取了初中毕业文凭,同当时广大青年一样,虽无甚知识,却被冠以“知识青年”的美称,其结果便是去“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卢建和同学们一起用稚嫩的身体开发着中国的第二个橡胶基地。田间劳作、站岗、放牛、喂猪、干木匠活……,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着他可贵的青春,也磨炼着他的性格。无书可读的社会环境反而激发起他对知识的渴求,青春的折旧,使他深感时间的宝贵。1974年,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分赴云南大学就读;1978年,他凭着自身实力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成为曾启贤先生的研究生。

卢建以一篇《论经济群落的性质、结构、环境及其演替》为论文,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显然,出色的学习成绩和论文独特新颖的选题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

1981年底,他扛着行李来到北京,走进了当时极为人们羡慕的中南海红墙。他被分配到国务院财贸领导小组,从事商业体制、流通政策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久,他被调至国家经委财贸综合局,从事宏观管理工作。在红墙内,他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写调研报告,为领导起草文件,不显山不露水地干着最普通的工作。

1983年上半年,中国传统的经济领域内出现了局部买方市场,当消费者开始从购物票证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生产企业则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面对库房中逐渐积压起来的成品,企业的经营者有些手足无措。卢建敏感地意识到,传统的统购统销体制已发生了动摇,短缺经济下形成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买方与卖方的关系开始发生逆转,如不转变经营方式,企业所面临的前景则是相当暗淡的。据此,卢建提出应在中国实行推销员制度的建议,建议企业由坐等客户改为上门推销。今天,推销员队伍已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但在当时,卢建的观点则带有一定的超前色彩。当他向周围的人兜售自己的思想时,曾引起哄堂大笑。人们可以将美国的推销员视为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却无法想像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们,能像走街串巷的换鸡蛋的农村大妈那样推销自己的产品,展示企业形象。

卢建的建议登在“内参”上,当这期“内参”摆到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时,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决策者的注意。事实证明,卢建的观点是正确的。

卢建的名字自然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当年,卢建在中南海里的办公室改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此,他似乎一发而不可收,中央的几项重大决策均采纳了卢建的建议。1984年他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如今,第三产业已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今日中国,保险事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而卢建在1984年便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的保险事业的思路;还是在这一年年末,通货膨胀初露端倪,面对这一从未被正视过,如今却不容回避的现实,我们都曾茫然无措,卢建及时提出了缓解通货膨胀的“十二字方针”:卖黄金、售住宅、发股票、举公债。

……

不胜枚举。卢建已在相当高的层次上参与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不仅推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促进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80年代,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也许人们不会怀疑中央决议的做出是慎而又慎的,但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为使这些决议更切合实际,中央和国务院几乎每周都要召开一次“老青对话会”,“老”的一方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青”的一方则是一批被称为“智囊”的干练的青年学者。凡重要的“老青对话”卢建必在其中。

他不仅仅“浮”在中南海里,除了青、藏、新疆外,他去过全国的大多数省份。他不是去游山玩水,也不曾走马观花。在基层,他扎扎实实地搞调查,为上层决策取得一份份第一手资料。

他的工作是出色的。1987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调研室财经处处长。

(三)

卢建并没有因年纪轻轻被委以重任便飘飘然了。繁忙紧张的工作中,他不忘学习,他已在工作实践中彻底地掂出了知识的份量所在。1988年,他再度投身学府,成为曾启贤和董辅礽先生的弟子,攻读博士学位。同年10月,他以访问学者的身分赴英伦三岛考察、学习。

他就学于为各国学子所仰慕的牛津大学,能在此攻读,他竟生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荣幸感。他格外珍惜这一机会,夜以继日地苦读。

他毕竟是学经济的,除了读书,在这块孕育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土地上,他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机会。是年寒假,他来到伦敦金融街,他来这里不是看西洋景的,这里对他最富吸引力的,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米兰银行、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尽管英国早已失去了曾不可一世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头衔,但伦敦金融街的一举一动,仍能在几秒钟内引起世界经济的波澜。在这里,卢建亲身体验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魅力,也完整地了解了“操纵”一词的真正含义。

1989年暑假,卢建背着睡袋,揣上可口可乐,买了张学生票开始了漫长的欧陆之行。法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苏格兰……。渴了饿了就喝可乐啃面包,累了困了找个车站或停车场铺开睡袋往里一钻,倒头便睡。他几乎是蓬头垢面地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1989年10月,他与国内有关领导通了电话,领导希望他尽快回国。此刻,他学习、考察的兴致正高,深感有许多该做的事还没有做。但他毫不犹豫地听从了组织的安排,启程回国。身后,留下了此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至今他毫不讳言回国后曾有一段时间打不起精神。他怀念在英国的日子,怀念牛津每晚9时此起彼伏的钟鸣,怀念咖啡馆中与同窗激烈又不失斯文的争论……。但卢建是个极现实的人,他很快就以工作取代了那些怀念,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调研找回感觉的。”

1989年至1990年的经济疲软,至今历历在目。面对沉重的经济现实,卢建提出降低贷款利率,适度扩大投资,加快发展速度的建议,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1990年10月,卢建被任命为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局副局长,当时,他36岁,是中南海红墙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此后,说是业绩也好,说是成就也罢,卢建的工作确有可圈可点之处:1990年第四季度参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建议》的起草;1991年,组织了全国高新技术发展开发区政策研讨会、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研讨会;1992年,组织了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与发展政策研讨会、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政策研讨会……。

在红墙之内,他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他还是走出了红墙。

(四)

1992年5月的一天,正在构想中的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田源打电话给卢建,直截了当地请卢建出任公司总裁。卢建既没有立即应承,也没有谢绝,只是说:“你最好把我当作候选人之一,如果其他人选不能过来你再考虑我。”

卢建的慎重是可以理解的。红墙之内,有难以割舍的事业,有足以展示才华的天地;期货交易又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有魅力的组成部分,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试身手的场所,是经济理论最好的实践领地之一。对卢建而言,选择二者之间的任何一方都处于选择“鱼与熊掌”间的两难境地。

但两者必选其一。卢建选择了“总裁”。当田源再度邀请他出山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宏观管理是必要的,但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用实践充实理论;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需要有发育良好的期货市场相配合。作为跨世纪的干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应有欠缺。

尽管卢建对红墙内的工作有着难以名状的感情,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走向了方兴未艾的期货市场。他抛弃了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职位,从中南海游向了市场经济的海洋。

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大厅装修、设备引进、员工招聘、经纪人培训、业务洽谈……,一天到晚马不停蹄。不见了中南海内的静谧,没有了机关上下班的规律。为了与伦敦时间和纽约时间对接,期货交易的工作主要在夜间进行,人的生理节律要适应市场规律,虽然劳累,但他精神百倍。

他不讳言今后的收入要超过在红墙内的薪水,但至今他未领过一分钱的奖金,他认为,在创业阶段尚无盈利的情况下,谁也无权拿股东的钱为自己添实惠。每天加班,他和下属的夜餐就是方便面。那天,几位部下唠叨说见了方便面就眼晕,实在有点顶不住了,他一咬牙,改善,一人一份盒饭。在应聘者的表格中许多人强调了自己的敬业精神,但他认为,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人,要有创业精神,这才吃得了苦,才经得起磨难。他自认为什么苦都吃得。

他已深深地领会了“万事开头难”的真谛,但他信心百倍。

深夜,他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下俯瞰。外面,没有中南海的碧波与红墙,霓虹闪烁的都市充溢着现代经济的活力。他憧憬着在这座大都市里,终有一天会出现中国的金融街和曼哈顿。这一切必须从我们这代人做起。

面对人生的新旅途,卢建已鼓起双翼。

(本刊1993年第四期所载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顾问名单漏排韩美林的名字,特向韩美林顾问致歉。)

猜你喜欢

红墙中南海
中南海的深情
春拂红墙
过延禧宫
习近平
红墙金瓦紫禁城
南锣鼓巷 文化与历史之旅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的“参观日”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