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调研三部曲

1993-08-27陆康勤

中国青年 1993年10期
关键词:股份合作团中央团组织

陆康勤

一位基层党的干部这样评说:我们看团中央,觉得今年有三件大事——一是前第一书记宋德福调任国务院人事部部长,地方看中央,德福的调任不仅是他个人的事,给共青团的干部也会带来影响和鼓舞;二是团的十三大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一人因病外都到会祝贺,对党群工作来说,又是一个鼓舞;三是7月前后,团中央铺开的大调研,这个大动作在全国都有影响。

如果说,这位同志的看法在团内外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以外语语式来界定,前二者是过去完成时,大调研则是现在进行时。那么本文就对尚在进行中的大调研作一描述。

第一部曲

沉下去——团中央机关派出一百单五将,分赴29个省、市、自治区;壮行之际,第一书记说:此番调研,不能就团论团

从6月19日起,由团中央书记处直接组织的“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调研”的大调研队伍,在书记处7名书记的带领下,分6个方向,急剧地奔赴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拉开了大调研的帷幕。

此番大调研,团中央调集了机关一半以上的业务干部,出动105人。

此次行动,酝酿已久。还在去年12月,团的十二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到会讲话,有两个突出的信息注入了与会者的脑际,这就是——调查研究;真抓实干。

之后,团中央机关全力着手筹备共青团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团十三大文件处处长、现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韩长赋,在介绍十三大报告起草过程时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无一不因此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共青团也概莫能外,诸如团的工作、组织设置、运作方式等都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团的十三大报告努力回答这些问题,但实践在发展,探索不可能穷尽。因此,团十三大报告定稿时,也就提出了又一个新的任务,这就是报告不可能回答的问题,需要大会后继续探索;报告提出了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青年的任务,但如何落实,也需在会后进一步明确和回答。

这一切,作为团十三大报告的报告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他心里异常清楚。

当他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宣读团十三大的报告,面对如潮的掌声时,他或许在想:这掌声不仅是对过去成功的赞许,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报告已成为代表们的共识,而更艰巨的任务是报告如何去落实。

当他宣布“共青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时,他的笑容掩饰着心头的思虑:新的书记处第一步朝哪儿迈?因为这第一步为全团所关注。这位新任第一书记这几天在同代表的接触中,这样的印象在不断地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共青团的发展,亟需探索新的经济环境中共青团工作的新经验、新办法;而这新经验、新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因此,在团的十三大闭幕后半个多月,新一届书记处推出了第一个大举措——“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的大调研活动出台了。

当调研队伍出发之前,李克强为各路大军壮行,他说:此番调研不能就团论团,要跳出团的圈子,放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放在跨世纪的一代青年面临的新任务的动态之中去考察;此番调研不要带框框,一切结论要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李克强说这话时语调平静,但唯实的作风、迎接挑战的的信心已感染了行将出发的每一个将士。

大调研的队伍沉入到基层1个月。

1个月中,他们深入到工矿企业的车间、班组;深入到僻远的乡、村;深入到学校的课堂、学生宿舍。

在南方的特区,在太行山的革命老区,在延安的南泥湾镇,在西北的大草原,在西南的丛林中,团中央的干部向被调查对象提出了没有任何外包装的语言:

——“你是团员吗?你想入团吗?你为什么不想入团?”

——“你喜欢共青团组织的哪些活动?不喜欢共青团组织的哪些活动?”

——“作为团干部,你希望团中央为你提供哪些指导、服务?”

——“作为党政领导,你希望共青团作哪些事?”记者不想评价此次大调研作风之深入和务实,因为这最好由调研的结果来证实。

第二部曲

静下心——调研回来的干部,整理分析调研情况;书记处各书记分兵把口,听了三天的调研情况汇报;在大兴县举行了一个团内高级别的务虚会

7月中旬,大调研的各路人马先后返京,他们带回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带回了基层团干部的重重困难和希冀,也带回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为了有效地运用调查情况,团中央书记处要求调研人员静下心来,梳理调查情况;至7月末,由书记处各书记分兵把口,用3天时间听取各路情况的汇报。于是大调研由调查阶段转入研究工作阶段。

8月2日至5日,团中央书记处又就大调研举行了一个务虚会。与会人员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各部正部长,部分直属单位的一把手。发给与会者的通知明确规定:“可请假,但不准换人。”由此也就规定了会议级别和会议的机密程度。会议地点选择在北京郊区大兴县的某地,这一地点的选择,或许是为了与会者集中精力,抑或是为了会议的保密。据有的与会者事后透露:本来以为,此次会议是个半休息、半工作的会议,可在会议一开始,李克强便对与会者说:“凡已形成文字的调研情况,大家发言时就不必说了,因为可以看文字材料;各部部长发言时要跳出部门的圈子,大家发言时要跳出团的圈子。”这一下,无疑给与会者的发言施加了压力。克强又希望:在会上大家放开说,可以各抒己见,也可各执一端。由于会议的开放政策,此次会议开成了一个相当活跃、相当民主、相当有效的会议。

记者在会前、会后采访了团中央机关的一些同志,现将部分采访对象的谈话公之于众——

王松鹤(团中央组织部部长):这两年,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共青团正面临着新型的经济环境,面对着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尽管各地对于新兴经济生长带中团的基层建设作了许多探索,但客观地评价,比较合适的字眼,还是“徘徊不前”这4个字。我们团的组织工作,包括组织的设置、管理、评价体系等并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因此出现了相当一批团的建设的空白面,我强调的是空白面而不是空白点。如根据抽样调查,在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体、民营经济体、三资企业、股份合作体等这些新型经济组织中,我们的建团面,乐观的估计,至多占20%。再举个例子,199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青年人数是3.5亿,而我们统计的青年人数是2.8亿,两者相差0.7亿。这是因为我们的统计是由团组织进行的,而在许多新型经济组织中根本无团组织,也就没有这方面的数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也给团员队伍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打破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设置团组织的单一结构模式,而按照新的劳动力组合形式设置团组织,将是团的组织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的任务。再说,团的干部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如企业压缩非生产人员对专职团干部配备的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团干部知识结构偏颇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今后将着力研究的新课题。

一位团中央的部门负责人说:前几年,团中央花大力气抓团的基层组织整顿。对此,有人说,团的组织建设,除整顿之外别无出路,整顿就是团情;也有人说,团的组织建设进入了“瘫痪——整顿——再瘫痪——再整顿”的周而复始的误区。我认为,团的整顿和改革是团的建设中的双刃剑。不整顿,没有基础,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团的改革;只整顿,不改革,也无出路。我国农村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标志,第二个阶段则以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共青团改革大体与我国的改革同步,目前正面临着我国第二阶段改革的挑战,因此团的十三大提出的“再上新台阶”的口号鼓舞了全团。我理解,这个新台阶,就是要使团的工作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次下去一看感触很深,现在的农村已不是过去概念上的农村。从产业结构上看,一、二、三产在农村都能找到,越是发达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小。从经济实体属性看,也是无所不包,除传统的国营、集体外,还有民营、私营、股份合作体等,在联合体中又分紧密型、松散型、季节型的(因农时季节需要而出现的经济联合体)。因此,从这样的新情况出发,共青团也必须拿出一套新的办法来。对于共青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对于实现团十三大的任务,我也有足够的信心。共青团作为上层建筑的组织,其改革不可能超越经济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提出新情况、新问题后,我们才能作出新的回答。因此期望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前进入超稳定状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的同志则从具体的事例上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机关干部介绍说,他们在四川调查时,某企业的厂长在同调查人员混熟后,吐露了这样一番心曲:前几年,我这个工厂科室人员有480个,那几年尽管企业年年亏损,但共青团、工会、党务工作的各类奖状年年有。现在科室人员精简为48人,党政工团的干部也按比例减了下来,现在各类奖状少了,企业却盈利了。

这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的故事。精简非生产人员——企业盈亏——墙上的奖状,这之间未必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透视出来的是,随着非生产人员的压缩,团的专职干部的减少恐怕是难以逆转的,对此我们是否应有所准备;我们仿佛还应举一反三的是,共青团的奖励活动,与经济活动的配合是否紧密、有否水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看重的是哪类奖状?

当然在此次调研中,大家也看到,市场经济中共青团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有难得的机遇。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鹏在湖南调研时,肯定了团湖南省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团的工作的许多成功探索:抓住了城镇共青团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好方法——共青工程现在已在全省开花结果;提出了解决农村基层团组织松瘫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农村基层团组织与农村青年经济实体相结合的模式;提出了团组织要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两栖团干”论;全省各地、各级团组织兴办实体,点多面广,已成系统成规模;探索团的机构改革,迈出了团的机关高效率、高运转的新路子。

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巴音朝鲁带队的调研人员在黑龙江省望奎县,被当地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式——在青年股份合作体中建立团支部的新创造所吸引。这个新创造具体地说,就是由团组织根据农民合作经营、共同致富的愿望,帮助青年建立股份合作体,同时在股份合作体中开展建团活动,将团的工作和经济工作一体化。由于股份合作体使团员青年形成了利益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又由于团组织在建股份合作体时看准了致富门道,帮助青年实现了致富愿望,望奎县在青年股份合作体中建团工作的推进出人意外地顺利。仅1992年一年,望奎县出现了瓦盆团支部、大鹅团支部、养猪团支部、面粉团支部、柳编团支部等由团干部领办或团组织参办的股份合作体3017个,占青年股份合作体总数的77.4%。在股份合作体中建团,不仅解决了农村团的工作曾面临的人员难组织、活动难开展、时间难统一的长期困扰,并且团办股份合作体也增加了团的经济实力,目前该县各级团委握有的经费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如山灵乡团委的经费已达11万多。有了钱,团组织办事团干部说话就更有了底气。青年看见股份合作体能带青年致富,也纷纷要求加入股份合作体、加入共青团。调查组在望奎看到了青年身穿这样的文化衫——“跟着团支部,保你能致富”。

无独有偶,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实带队的调查人员在山东省潍坊市农村也带回了农村基层组织实体化工作的经验,其基本作法是:依托经济实体集团建团;参与市场经济建功;发展团办实体助团;培养新型人才。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吉炳轩、姜大明都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和总结了各级团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活跃团的工作的许多新路子、新经验。

经济法则是无情的,经济活动又是最活跃的。而在活跃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共青团必然将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新办法、新经验。

第三部曲

干起来——一个已见轮廓、但尚待清晰的市场经济下共青团工作的新路子正在出台

按照作者本来的设计,本文此部分应该写大调研对全团今后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但由于本刊第10期发稿的最后日期已迫近,又由于此次大调研的最后综合报告尚在北京的京西宾馆由团中央的几位大手笔抓紧制作,尚未问世。所以此文写到此似难以为继了。

但欣慰的是,在8月5日,团中央的高层务虚会结束之际,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作了被与会者称为“正视现实,振奋人心”的总结发言。针对共青团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李克强果断推出若干措施:

——适应市场经济,完善团的组织结构,注意覆盖新的经济生长带;

——适应市场经济,延长团的工作手臂,注意开发团的工作资源;

——适应市场经济,建立青年思想教育的新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筛选团的活动,集中优势打整体战,扎扎实实办几件影响全局的大事;

——适应市场经济,形成团的奖励机制、奖励模式,使团的奖励规范化;

——按市场规范,发挥团的优势,办好团的实体,增强团的实力;

还有关于团的干部、关于团的职能……

最后,李克强说,在市场经济和21世纪来临之际,共青团面临挑战,也遇到了再上历史新台阶的机遇;但要提醒同志们的是,挑战与机遇并非并存,而是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大于机遇——这是唯物主义者正视现实的清醒之言;这是面对严峻挑战,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的发奋之声;这是相信全团,相信未来的信心的表露。

当然,共青团面临的新问题、新出路,不是一次大调研能够完成的。挑战在继续,作为工作之本的调查研究也将继续与深入。

猜你喜欢

股份合作团中央团组织
土地适度规模的有效形式——股份合作——村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见成效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团中央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府委员面对面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股份合作
——实践与探索
农村村社自治与股份合作的关联机制探析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团中央举办首次“ 开放日”
团中央、全国学联下发通知 开展向“10·24”英雄集体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