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不能倾斜

1993-07-15

读书 1993年12期
关键词:谢觉哉干粮文集

宋 进

关于红军长征,众所周知的是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和吃树皮这一面。近读七十余万字的《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其中有谢老在各个时期有关长征的回忆,特别是其中一九五七年的一次讲话录,他说:“有人喜欢说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煮皮带如何艰苦等等,谈起来有点使人色变。”紧接着谢老道出了长征的又一面,却是鲜为人知的:关于爬雪山,他说:“翻过一架雪山,不过几十里,鼓一把劲就走过去了”。关于过草地,他说:“草地较长,要走几天或十几二十天。但是我们有准备”。谢老在长征中编在中央直属队,他回忆道:毛儿盖羊毛成堆,炒面则是大家打麦、炒麦、磨麦,强壮者多做,老弱的少做,几天就完成了。并特别指出:“没有听说哪个单位没有干粮”,“真的如传说那样,干粮袋是空的,那倒毙的岂止一人,何况当时还要打仗,定要打胜。”当然过草地倒毙者也有,那“是病弱和缺乏准备的”;挖野菜、煮皮带也有,那“其实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事”。此外,过草地时每天“只吃一斤炒面,有些不足,但尚不能说挨饿”。他又说:“不错,是苦,但苦到难以忍受则不尽然”。正如他在一九四○年的一次讲话所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从来只有杀死的革命者,没有饿死的革命者”,“我们所受的苦并不比人民群众多,如果要说多一点,那就是因为我们要打仗。”这些观点,既普通又感新鲜。

谢觉哉所述,与过去长期的宣传教育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认识定势并不一样。可是,宣传教育可以倾斜,历史却不应倾斜。讲历史编历史读历史认识历史贵在全面,不能因宣传教育的侧重点而掩埋了历史的又一面。其实,肯定历史的这一面,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红军内部、红军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用谢觉哉的话说:在长征中“同志间互相帮助,到处的群众支持,得到的供应和安慰,常常是过于我们的期望。”

同一本《谢觉哉文集》中,在所附的“谢觉哉生平年表”中介绍道:谢觉哉“他自己时常忍饥挨饿,吃草根树皮,把粮食节约下来以备最困难的时候给伤病员和战士吃。”还描述在草地“他就领着大家找野菜充饥”云云。“年表”作者的本意是好的,但对照前述内容,似觉得与谢老主张颇为不足。

在《谢觉哉传》(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关于长征历史的描述中,有一段说:“还没有走出草地,谢老的青稞麦便早就吃完了。徐老(指徐特立——引者注)知道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全送给谢老。谢老那里肯收,激动地拉着徐老的手说:‘徐老呀,你的年纪比我大,多少天我都看到你老吃野菜,没有吃粮食,现在你怎么能把干粮全送给我,你还是留着吧。徐老说:‘现在是我们讲客气的时候吗?我的体质比你好,吃点野菜,还能对付对付,可你如果再不吃点粮食就不行了……”。

还是应该以当事人谢觉哉所言所记为准。早闻谢老百万字日记已经出版,但找来一翻,才悉一九二三至一九三六年间的日记已佚失。于是又回到《谢觉哉文集》中再发掘,收获亦丰。在《文集》中,谢老肯定了徐老赠粮的故事,但内容与后人立传所记颇有出入。一九五七年谢老回忆道:“徐老特立同志肯帮助人,是人人皆知的。……我见他从另一部队里来,赤脚在泥路中走,挑两个包,一包是几本心爱的书和换洗衣服,一包是几块啃不动的烙饼和几块烧羊肉。他见我身体不好,定要完全给我,我说:不能,他说他们单位还有。”两相比较,可见:其一,徐老送的不是青稞麦粉而是烙饼和烧羊肉;其二,徐老赠粮给谢老,不是因为谢老干粮吃完了,而是因谢老当时身体不佳;其三,两人都未涉及吃野菜之类,虽然徐老的坚持赠送其理由有托词底蕴。一九六二年谢老在与儿女的一次谈话中,又提及这件事:当时“徐老遇着我,把他带的吃的东西,全部给了我(一共也不过二三斤)。要他留一点,他不肯,理由是他那个单位弄吃的还容易点(其实也不容易)。”谢老的两次回忆、谈话观点是一致的,特别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徐老单位食品“其实也并不容易”。因此,谢老早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徐老六十寿辰时,赠送的一组诗中以诗为证地记载了这段故事:“是谁皆束腹,赠我竟倾囊”。此外,从传记中也可看到,写传者也是看到谢老的上述有关记载,这可以从“二三斤”量的概念得以反映。但是,写传者的渲染似乎过份。

谢老说过,“史不可尽信,史实能保留的不过若干份之一”。话虽如此,我辈治史者,仍不应随便改变历史面貌。

猜你喜欢

谢觉哉干粮文集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一袋干粮
临时改变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干粮
寻爱之旅
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