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犯罪的家庭心理因素及预防

1992-12-29周正猷

祝您健康 1992年3期
关键词:罪错挫折犯罪

周正猷

近年,许多专家对少年犯罪问题进行过调查和研究。一他们发现,双亲文化程度低、教育类型有缺陷、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经济水于低、本人个性不健全等是少年违法犯罪的危险因素,本文根据家庭心理因素在少年犯罪中的作用,提出预防和减少少年犯罪的初步意见:

一、提倡优生,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

一项调查证实,在一级亲属中有精神病史的少年犯罪危险性是没有精神病家族史的4.5倍,而具精神病质少年犯罪危险性则是非精神病质的9.3倍,显然少年犯罪存在心理素质遗传趋向的问题;另一项研究是调查了100名少年犯的精神卫生问题,发现在他们中存在明显精神卫生问题的占96%;更多的调查是对少年犯进行人格测量,发现他们具有外向不稳定型性格倾向,他们的气质特点是:易冲动、易怒、不安定、多变化、进攻、好斗等,个人的性格倾向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但遗传则是其物质基础。所以,强调优生,优化个体的遗传素质,是保证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措施。优生,主要是指科学择偶、婚前检查、科学怀孕、孕期保健、产前检查、科学分娩等各项工作。

二、改善后天环境,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决定性影响,只有健康、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是儿童赖以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环境。一项对157例少年犯的调查证实,家庭结构不健全,少年犯罪危险性是家庭结构健全的4.5倍,少年犯属不正常家庭者占一半以上。经济状况不良也有碍儿童的个性心理的发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犯罪少年的不良性格倾向,在他们和不良伙伴或犯罪团伙的交往中,在违法和犯罪活动中,得以进一步强化,促进了犯罪行为的出现。

因此,为儿童提供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条件,也是减少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

三、给孩子爱和温暖,促进其情感社会化。

许多犯罪少年在家庭中得到的爱和温暖太少,由于缺乏爱和要求爱的强烈愿望发生冲突,会产生情感饥饿,甚至导致孤癖、畏缩、冷漠、麻木、缺乏同情等心理问题;父爱的缺乏对孩子,尤其是对男孩的情感社会化过程也有不良影响,他们缺少男性性格和男性气质的影响,也会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现已证明,父爱和父亲的权威形象,有减少少年犯罪的作用。

四、对孩子不能爱得太多,以避免纵容强化因素。

儿童教育家对溺爱深恶痛绝,称之为儿童关系上最可悲的东西。少年犯家庭类型调查证实,属溺爱型家庭占30%以上,另一项调查发现,少年犯中末生子占39%。国外也有类似情况。

溺爱和另一种家教类型——放任型一样,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迁就和放任自流,不加管教,无形中纵容并强化了少年犯罪意识和犯罪行为。改变这两种家教类型,有助于减少儿童犯罪。

五、注意教育者形象,减少对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影响。

调查证实,家庭成员的罪错行为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例如,父母的行为不端、婚外恋、偷窃扒拿、占便宜,甚至明显的违法行为等,对儿童都有暗示、明示、教唆、纵容等示范作用,据某工读学校的调查,女性少年犯中因受家庭影响,有道德败坏而犯性罪错的占34%。

另外,父母经常体罚责打孩子,对孩子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容易养成孩子日后的好攻击性。

六、保护挫折中的儿童,减少他们的挫折反应。

儿童期的挫折有两种,一是家庭受挫,如父母和亲人已故,父母离异、分居,严重的家庭纠纷等,这些家庭生活事件会深刻地影响孩子,使他们出现挫折反应。二是由于严厉型和拒绝型家庭教育方式给儿童自身带来的挫折,严厉型家教,父母经常打骂、凌辱孩子,拒绝型家庭,父母常会使孩子的合理要求受阻,两种情况都会使儿童出现心理挫折反应,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从而导致日后的违法行为。

要重视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注意身处挫折中的儿童的心理卫生,给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保持他们的生理、心理平衡。

七、加强文化教育,提高父母和儿童的文化素质。

据调查,少年犯罪与父母的低文化和自己的低文化明显相关。父母文化水平低(尤其是母亲低文化)的家庭,少年犯罪率明显较高,其中父亲是文盲的家庭,少年犯罪发生率是非文盲家庭的12.7倍,母亲是文盲者,则是21.3倍;父母均为文盲者,则占54%。说明家庭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母亲的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另外,对30名盗窃犯罪少年进行智商测定,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只有68.2分,尤其在语言、计算等方面智商更低,而操作智商多正常,说明这些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的社会化功能比较低下,容易走上偷盗等犯罪道路。

加强文化教育,一是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执行优生优育,并注意改善儿童生长环境,实施科学教育,二是对儿童加强文化教育,保证儿童的入园率和入学率,尤其是社会和家庭要共同重视发展弱智儿童教育,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八、加强教育管理,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心理不稳定期。

少年犯罪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男孩是15~16岁,女孩是14~45岁。在心理上,12~15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此期儿童的个性心理特点处于不稳定期,他们的认知和行为都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或别人的教唆,糊里糊涂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和社会都要重视对他们的科学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心理不稳定的时期。对他们的教育要耐心,要民主,要不断提出要求,要教育他们怎样与人相处,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制知识,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发现他们有不轨行为,要及时教育制止等。

九、科学实施性教育,减少少年性罪错。

不同发育时期,儿童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相同。人类的性欲和性心理发育有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如果环境和教育的失误就将导致成人后的性变态或性罪错。

据调查,上海地区有30%以上的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来抚养,这无疑会导致儿童性别认同的障碍,容易导致日后的同性恋、异性癖等性变态;对儿童生殖器的神秘感教育,日后容易导致窥阴癖的发生,进一步可发展为流氓行为;成人逗弄孩子的生殖器,早期将使他们发展为手淫行为,日后性欲的过高发育,还容易导致性罪错行为;儿童遭受性虐待,少年期发生早恋、性梦、性幻想、手淫等,家庭缺乏科学引导等等,都会导致少年性罪错的发生。与性有关的少年犯罪,男孩占30%以上,而女孩则占90%以上,可见加强儿童发育期性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期性教育在预防少年犯罪中的重要意义。因此,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就必须从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努力。

猜你喜欢

罪错挫折犯罪
挫折使我更坚强
罪错未成年人拟分级处分值得期待
分级干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置的优化选择
对罪错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
Televisions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生活需要挫折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