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身心健康
1992-12-29徐宗良
徐宗良
梦作为自然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维持睡眠。当一个入睡了相当一段时间,将要觉醒时,梦境的出现使他继续徜徉在光怪陆离的梦幻之中,阻止他完全清醒过来,借此获得较充足的睡眠时间。
2满足愿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抱有各种愿望,但在现实中有时很难兼顾或兑现。例如有些家长平时工作繁忙,难以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和抚爱,心中会有某种负疚感,但有可能通过夜晚的梦境,在梦中对孩子充分地施爱,从而顺遂当父母的一片舐犊情深的心愿。
3宣泄被压抑的情绪。人的一生中总会遭受某种经验或情绪上的挫折,这类挫折未能得到及时的消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于是做梦便为之提供了一条情绪宣泄的途径,以抚慰心理上的波折,使不适的心理得以调整。
4赋予创造性。在梦中,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奇特的想象,把脑中贮存的各种信息、意向等加以魔方般的变换、组合,而某些独特新颖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形象、观念,甚至略具系统的作品会由此而创造出来。这类情况在科技史艺术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5增强生活的信心或技能。有时人们在梦中会以变了形的方式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人际冲突或其它棘手问题,然后又以戏剧性的方式给以妥善的处理和解决。第二天回到现实的环境中,竟会感到信心倍增,梦中教会他的处理方式也足以令他面对现实困境而不惑,甚至应付自如。
上述种种表明,做梦不仅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异彩,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正常的睡眠状态下,人们通常都会做梦,心理学家对睡眠做了大量实验,认为一般人在七、八个小时一夜的睡眠中会出现四、五个梦。那为何有些人会感到自己很少做梦呢?这是由于这些人虽有梦境却未曾意识到或无法回忆起梦的内容,原因与这些人的睡眠程度较深,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梦,或梦结束时,未能立即清醒,不能及时回忆梦境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性格相关,即这类人的性格较沉静和循规蹈矩,善于自我控制。他们即使在梦醒后也会在无意识中抑制自己对梦的回忆或对梦境的唤起。
既然梦入人皆做,而做梦又与身心健康等密切相关,于是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建议:学会忆梦和做梦,有的心理学家倡议,不断注意回忆你自己做过的梦,并忠实地记录下这些梦的内容。他们提出,每当你在夜间梦醒后应该立即把梦的内容回忆起来,并详细地用纸笔记录下来,当清晨最后一个梦做完而自然醒觉时,可以紧闭双眼,静静地回想刚才的梦境,尽可能使之完整和清晰,然后立即起身将其记录下来。积累了一定的梦的记录后,你可以把这些梦的内容细细地体会和品味,有朝一日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认识了一个新的“自我”,你对自己的了解会比以往深刻得多;同时你还可能从中获得某些新的知识、技能及其它。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进一步提出:试着学会控制自己的做梦过程。如果你在睡意朦胧中意识到自己已渐入梦境的话,你可以尝试着去改变梦的内容、情节和梦中角色的态度等,例如使人们相互之间紧张的对峙转变为友好相处;焦虑、恐惧、逃避的情绪转变为镇静、平和、正视,也可以努力去设想、去描绘和谐、美妙的场景等,一旦能自如地控制梦境,那你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将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富有朝气。
上述建议颇具诗意,我们姑且不论其实践上的价值大小,但是,梦,作为我们每人自身的一面心理之镜,确实需要我们借助科学技术和实践操作,对其奥秘作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而反窥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以利调整和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