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除“药祸”的遐想

1992-12-28卢乐春

祝您健康 1992年6期
关键词:补药医者苏东坡

卢乐春

在当今,人类健康的大敌,“药祸”恐怕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因素了。

药祸是因服用药物不当引起的祸害。

药祸是一种传染病,从古代一直传染到现代。

三国时魏尚书何晏是“清淡”之风的首创者,同时也是服石之风的始作俑者。他“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即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后,一时“心加开朗,体力较强”,于是服者弥繁。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可怕的药祸:“吞缩入喉”者有之,“痈疮陷背”者有之,“脊肉烂溃”者有之……而且有一位名叫赵公烈的,其中表亲戚之间,竟因服石白白地送掉六条生命。著名医学家和文学家皇甫谧险些为了服石得疾而自杀。

“圣子散”是苏东坡访眉山人巢谷君时得到的一张治瘟疫的秘方,苏东坡曾“合此药散之,所活者不可胜数”。后经名医庞安常附于《伤寒总病论》传之于世。但在宣和后,“此药盛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公元1493年,江苏苏州一带疫病流行,苏州府官孙槃竟令当地药店按“圣子散”方配药,沿街叫卖;并将“圣子散”方印刷刊行,广为散发,使药祸迅速蔓延。“病者服之,十无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死卒”。

反应停是治疗妊娠反应的一种药物,并且曾作为一种特效药物加以推广。结果导致了难于计数的伤残、畸形儿诞生,成了医药史上闻名于世的药祸。

补药是现代最畅销的药品。据统计,它的数量远远超过治疗药物的总和。可不少人服补药服出了性早熟,服出了“生火”,服出了“人参滥用综合征”,更可怕的是服出了死亡(有一人自服500克人参酊而去世)。

药祸是当今人类健康道上的绊脚石,如何搬开这顽石,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过种种方法,但效果甚微。

考察医学史上每一次药祸的流行,都与轻信有关。盛行服食五石散,广为传播圣子散,滥用反应停,盲目崇拜补药……莫不与轻信有关。

人们在迷信药物的功效时也同时对名人产生了轻信。叶石林在分析圣子散盛行不衰时指出:“天下以子瞻(苏东坡字子瞻)文章而倍其方。事本不相因,而趋名者,又至于忘生命而试其药,人之惑有至是也。”

由此可见,防止药祸的办法之一是“要慎重,不要轻信。”

“有利则有弊”。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也是如此。比如人参,对于气虚之证,服后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滥用人参则能留邪生火。

医谚曰:“尽信药不如无药。”这是对药祸危害的一种深刻反思。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药物作用。

医者,司命之所属。在疾病治疗方面,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类健康的灵魂工程师——医生。医者对疾病治疗方案的决策正确与否,是人命攸关的大事。

医者对疾病治疗方案的决策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辨证施治。

离开辨证施治,就难于避免药祸的发生。

苏东坡在“圣子散序”中说:“一切不问阴阳二毒,男女相易,状至危急者,连服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差(瘥)。”陈无择指出:“一切不问,似不近人情”。正是由于“一切不问”,印刷刊行。广为散发,才使药祸蔓延:服五石散皆因“耽声好色”,服之暂时有效,而滥服则疾病纵生,危及生命;圣子散虽是治疗瘟疫之良方,但长于治寒湿而短于治湿热。所以在黄州因寒湿致病治之“所活者不可胜数”,在苏州因湿热致病,治之“十无一生”。医者不辨证,患者不求因,焉有不死之理乎?

药能救人,亦能害人。这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一样,关键是在于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和准确使用药物。唯有如此,则药祸可免,延寿有望。

猜你喜欢

补药医者苏东坡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洗脚泡脚胜过吃补药
我是医者
苏东坡《献蚝帖》
非常医者
苏东坡与佛印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滥用补药祸非轻
白补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养身保健忌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