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孩子看牙医的艺术

1992-12-28

祝您健康 1992年5期
关键词:别以为牙病小宝贝

吕 元

孩子从小到大免不了生病,做父母的总得带孩子去医院。头疼脑热倒也好对付,医生做出诊断,您再连哄带功地让孩子吃药打针,转天就没事了。可是看牙却是一大头痛的事。在小宝贝几天不吃不睡的哭闹之后,各种偏方都试过的您,不得不带他去医院看牙。可您的心肝宝贝却不领情,他不能忍受医生就在他的鼻子底下大动干戈,少不了要大哭大闹一番,搞得医生也无技可施。无奈之下,您也许会被医生请出诊室。医生能劝则劝,劝不了就只好对小宝贝强迫治疗。这会儿是他在里面痛哭,您在外面流泪。牙是治好了,可孩子的心里却落下了“病”。从今往后,只要一提起看牙就吓得不行。他宁愿在家捱痛也再也不去医院了。

究竟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们放心而来,满意而归呢?答案是有的。根据本人十数年来对上万名患儿行为的仔细观察,发现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孩子再小也是人,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并有所反应,掌握他们的心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乳儿期患牙病的机会很少,可以姑且不论,从1岁到3岁,他们就进入幼儿期。如果您没能注意孩子的口腔保健,牙病就会找上门了。这时的孩子尚未有过治疗牙痛的经历,加之生活圈子较为狭小,还不知补牙是怎么回事。只是因疼痛和进入陌生环境而紧张。您可别以为这会儿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的小眼睛可在盯着您的脸,随时准备见风使舵。您要是紧张,他就非哭不可。您要是安静坦然,以鼓励为主,他就会显得放松。您不妨给孩子戴上几个“高帽子”,告诉他治牙有一点点痛,但一点也不可怕,牙治好了就再也不会痛了等等。可千万别用许愿、哄骗等手段来促其就诊,孩子一旦感到上当,那可就得大闹一通了。

从3岁到6岁,是孩子的幼儿期。这时的孩子大多都进了幼儿园。随着教育的启蒙和生活经历的增加,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虽然这时的行为尚不能完全自控,但经过正确的诱导能够和医生合作了。在这个阶段,您应该鼓励孩子和医生自由交谈,在交谈中缓解紧张情绪。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可以和孩子海阔天空的神侃一气。您可别以为是上班不专心,国内外的专家都发现这时的孩子需要神聊,如果一言不发他们反而感到恐惧。这个阶段的孩子常爱撒娇,有时还会企图用接受治疗来和您换取一些好处,这时您应该和孩子说好,您在一边或室外等着,治好牙再谈别的。您不在眼前,孩子失去了撒娇的对象,很快就会服从治疗。在临床上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由爷爷奶奶辈带来或父母亲同时陪伴的患儿哭闹较多,而由父亲或母亲单独带来的哭闹较少,如果是亲戚朋友带来则基本不哭;若是在幼儿园接受治疗那更是个个勇敢。可见孩子的心里有谱,他们是有的放矢的。

从7岁到12岁,孩子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开始加强,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某个目标了。带孩子去看牙也越来越轻松了,只要事先和孩子说明利害关系,都能得到很好的合作。但事情常有例外,10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反抗期,大事小事总要和您拧着干,任您好话说得再多,可他就是听不进。气急之下您举起巴掌就得往下拍。可是且慢,打孩子不能在公共场所;孩子大了,得考虑他们的自尊心。您这会儿应该把孩子拉到一边,或者让医生找他谈谈,问明不合作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解释,他就能别过劲来。

一旦孩子长成了小大人,看牙病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猜你喜欢

别以为牙病小宝贝
小宝贝,你去哪儿了呢
我家的小宝贝
牙病竟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儿童牙病治疗的心理疏导应用效果观察
宝贝健康乐逍遥
滚蛋吧,牙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