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这不是秘密

1992-08-24

中国青年 1992年8期
关键词:雷诺兹经济学经济

学习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学者王辉从经济学角度所谈到的一些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加强对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王辉,196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县,1984至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与国际政治系学习,获硕士学位,现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工作。

1.雷诺兹买大白菜

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写了两本至今仍走俏的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本书的开端都举了同样的例子。

雷诺兹说,他星期六下午带着提筐到超级市场买菜,商店里摆着他需要的菜,如大白菜;这些菜大都按他预期的价格出售;而生产菜的人又可能远在千里之外。这些人谁都不认识雷诺兹,也不知道他今天要来买菜,但为什么他们的活动又与雷诺兹的期望有相通之处呢?是什么促成了这些经济交易?

现在,假如有人突发奇想说,雷诺兹那天本来是没有期望的,只因为钱在裤兜里痒得慌,鬼使神差地来到超级市场,随手把钱塞给了要饭的,然后又随手装个洋娃娃或者耗子药之类的回家。你说可能吗?

不可能。凡理智清醒的人都有所期望,而且明白,满足希望,总得付出。那些抱着不同期望的人走到一起来,通过彼此交换,各自满足而去就是交易。这里蕴含着自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某种假设:驱使所有经济人员的主要动机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这种关注与极端损人利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位经济学家把这个意思说得很透:经济分析中首先把人视为一种追求自身利益的主体,并不意味着人都是极端自私自利者,也不意味着把利己主义视为美德。它仅提出了一个经济活动的原则: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间做出选择时,更愿意选择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解决方法。

2.致富的奥秘

马尔萨斯人口循环论说,人类的繁殖快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每隔一段,人口数量便与物质的供给不相协调,于是上帝就通过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进行惩罚,直到把人口裁减到与物质供给相称的位置上。如此反复,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循环。

17世纪的某一天,这种循环忽然在欧洲消失了。据说那是因为人们发明了新的耕作制,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又因为船舶和导航的改进导致探险,“哥伦布”们发动了向新世界的移民。结果多余的人便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对于这奇特的活法,经济学家诺思作过很好的说明。他说,17世纪的欧洲,由于市场的扩大,交易费用的降低;行会管制的衰败,专利法的发明;封建制度的解体……等等,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使人类在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获得了新生。伟大的马克思也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他说,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劳动生产力如此巨大的发展,确实没人预料到。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在哀叹物质匮乏的同时,偏偏忘记了自身作为人力资本的丰富。人的生产积极性被驱动了,马尔萨斯的循环就自然被打碎。尊重人的切身利益,把握人的行为动机,这才是事物的关键。

“人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二战后,西德创造奇迹时艾哈德总理就曾这么总结过。他说:“我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一切措施,都以下面标准为基础:人们对这些措施怎么反应,任何情况的变化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后果。”

迄今为止的社会发展史也证明,那些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了人的积极性的地方。从威尼斯到大不列颠,从香港到日本,唯有人才是经济分析的主体,唯有人才是致富的奥秘。

3.政府干预与逃避自由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市场崩溃,华尔街的恐慌席卷世界。美国1/3的人丢了饭碗,国民收入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对人们的打击太大了。这打击不仅使人缺吃少穿,而且使新教伦理与工业革命所造就的“自我努力即可成功”的信念受到动摇。各抱期望的人聚在一起,不再能相互协调、满足而归了。他们的太阳掉进了绝望的大海里。

在这种令人恐怖的气氛中,人们开始向国家呼救。关于经济生活的谈话最终却归结到了政治。他们个人努力得太累了,他们宁愿不要自由,逃避自由。

随之而来的经济学,是凯恩斯取代斯密。凯恩斯的口号是国家干预。“绝招”是国家发工资让人们挖一条深沟横贯美国大陆然后再填上。换言之,刺激有效需求与充分就业是凯恩斯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国家需要把政府预算、开支、税收和借债等工具统统利用,以确保国民经济总需求及总就业维持在适度稳定水平上。

这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老百姓又显得不耐烦起来,他们嫌政府管得太多,限制了个人自由发展。由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旗又一次被高高举起。

这里,人们在自由与安全之间选择的矛盾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在经济学家的眼光中,人只是一个有理性的个体,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以及世界财富的匮乏,在那些迫使他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上不停地做出选择。正如他今日要自由了,明日又可能把它抛弃。

4.经济学已进入第三阶段

经济学理论是从17世纪上半叶法国官方学派和重商主义开始的。经过400年的发展,今天如何?

一位叫加里·贝克尔的经济学家总结道,经济学已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到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为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货币交换的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扩展为研究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现代经济学正变成一门人类行为或者是人本主义经济学。

这里不妨以“人力资本论”与“新消费者论”为例。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能、技能、知识或资历,即体现在人身上能带来收入的资本。这种资本除天赋外,主要来自于学习和教育的投资。“人力资本论”认为,这种教育投资与银行家对工厂的投资是一样的,只要投资正确,总能有利可赚,投资越大,获利越多。就像搞导弹的要比卖茶叶蛋的“吃香”一样。因为前者经过小、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教育,智力投资了10几年,而后者则需两三天培训即可。如果有一天,导弹专家忽然发现自己要名没名,要钱没钱,要命也只剩了半条,能不伤心吗?

与“人力资本论”相连的“新消费者论”,也同样触及到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它认为,凡具有一定收入的人,总是直接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诸如买小汽车者,他买的不仅是一部汽车,更是一种能方便他从甲地到乙地的手段,或者干脆是在人前“出风头”的工具。由此,所谓“高消费”、“摆阔”,同样是经济人员基于自身利益所作的理性选择。

现代经济学的内容是意味深长的,其方法也经过了更新。以往与牛顿世界观紧密相连的,是一种崇尚数据、图表、定量分析和数学公式的经济观。而今天,由于受着爱因斯坦相对论、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的影响,经济思想中更多了对人的不确定性及动态平衡的关注,更多了对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介入。

同时,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也有所改观。人们不再一味注重国民生产总值及物质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多地用综合社会指标来衡量。法国社会学派的佩鲁先生甚至宣称,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应该是人的实现!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断言,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不难预测,如果到本世纪末,人对自身财富的发掘仅仅翻一番,也就是达到20%,人类将会怎样呢?

由此联想起中国经济学。武汉大学的曾启贤教授临终前曾写了篇《经济分析中的人》,他说:“我们的改革就是要造成一种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在为自身利益平等竞争的过程中,同时去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机制。”

猜你喜欢

雷诺兹经济学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假死圈套
篮球鞋找朋友
篮球鞋找朋友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魅影缝匠》:反常规的爱情主题表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