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人——一个历史之谜

1992-07-15

读书 1992年9期
关键词:路德维希海涅希特勒

史 洁

列宁和沙皇,谁更伟大?

列宁好比茫茫大海,而沙皇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德国历史学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和斯大林这段对话,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可是路德维希是何许人也,知之者大概不多。

路德维希是犹太人,一八八一年生于当时德国的布列斯劳。在他走了半辈子人生旅途后,创作了《歌德》、《拿破仑》、《俾斯麦》、《威廉二世》等一系列出色的传记文学而蜚声欧美文坛。路德维希早年侨居瑞士,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他忽然离开欧洲,迁居美国。一九四一年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写下了生前最后一部巨著——《德国人》。这是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侨居美国的德国人的反思。这本书在战后湮没了近三十年后,美国又于一九八○年重版发行。时隔十余年,我国也译成中文,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德国人》这本书是作者在数十年创作无数德国历史伟人传记基础上撰写的。他善于刻划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阐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梦想主宰世界的卡尔大帝,最先在欧洲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行星规律,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狂飙运动中兴起的文学家歌德,愤世嫉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在作者笔下无不栩栩如生。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从来也没有想找到新的历史材料的野心,更多的是利用众所周知的素材,塑造形象性的人物,使读者读起来,好像在大街上邂逅遇到故人旧友一样。”

路德维希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非同异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作者创作此书时正是希特勒横行欧洲到处侵略的时候。一个培育了哥德、贝多芬、康德这些伟人的民族,怎么会一再野蛮地杀戮他国人民呢?全世界人民对此都百思而不得其解。作者利用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将德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和文学艺术哲学界伟人一一比较,试图通过《德国人》这本书提供一个答案。

路德维希在《德国人》这本书中最为推崇的是哥德笔下的浮士德。这位象征着德国人性格的炼丹士,具有双重性格,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他动摇于意志和欲望之间,他时而静坐书房,凝沉于千丝百缕的思绪,时而又和窈窕淑女漫步在满园春色的花园之中。他随着欲望的冲动,会情不自禁地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现实世界中去,而在同样地的热情驱使下,又会回到自己的书房,继续研读,对他来说,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就是幸福。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特缔结契约,他不断追求丰富的知识,美好的事物和崇高的理想,一旦他满足了,停步不前,不思奋进,就将成为魔鬼靡非斯特的奴隶,永远沉沦。这段故事寓意德国人生活在矛盾之中,孜孜以求,以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路德维希以热情笔触刻划了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强调德国文化是人民创造的,德国的皇室贵族带给世界的不过是暴力而已。他指出,为什么从路德到歌德,从席勒到尼采,这些德国的知识分子,著名的艺术家、改革家和革命家怀着比任何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更为痛切的心情来分析自己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始终由一群愚昧无知的皇亲国戚和容克地主统治着。

这本书从公元前五十八年的日耳曼历史一直叙述到希特勒上台,大肆对外侵略为止。当时,条顿族通过易北河和奥得河,跨过莱茵河,先于罗马,侵占了高卢。在条顿族领袖阿里欧维斯图斯和罗马大帝恺撒对抗中,尽管佯装无辜,威胁恫吓,不择手段,背信弃义,终于不敌于罗马大帝而败北。两千年来历史没有任何改变。希特勒不过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人民深感屈辱的心理,欺骗人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正是这个希特勒与德国历史上的皇帝有着很多重要的相似之处。他和巴巴罗萨一样残酷,像亨利六世一样惯于讹诈,如西格门一样善于撒谎,在以迫害犹太人为乐方面,又和文塞斯劳斯一样不相上下。希特勒和腓特列大帝、威廉皇帝等一样,好大喜功,不学无术,背信弃义。

作者对希特勒的刻划可谓淋漓尽致。希特勒这个人从来不想说服人,也很少对人说好话,他总是威胁人,而且不断地说假话。希特勒有着一双永远保持警觉、滴溜溜的眼睛,不停地在寻找牺牲对象。一撇装模作样的胡须和一绺头发,这些都不过是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强壮一些。然而恰恰就是这种病态的性格使他一步登天。他毫无国际知识,也不懂外国语言、文学和风俗习惯。他的热情驱使他行动十分残酷和善于说谎。他以自己的方式,拗执和信心十足地行事,杀害无辜,欺骗朋友,侵略没有防御能力的国家,用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企图主宰世界。

在作者撰写此书的一九四一年,正是希特勒对外侵略,几乎是无往而不胜的时刻,而作者早已预言,“希特勒占领欧洲的结果,很可能很快会出现一个欧洲合众国”。被征服的人民是不会屈服于枷锁之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只能以革命而告终,就像俄国革命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决定性变化一样。希特勒最终将发现一个自由的欧洲,而不是德国的欧洲。历史将看到,这次战争的后果之一,将是每个公民要求更体面的生活,这将在所有的国家成为很强烈的呼声。

作者对希特勒性格的描绘可以说是维妙维肖,而对这场战争结局在大体上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作者囿于他的唯心史观,是不可能对法西斯的兴起和崩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正如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的,“历史主要不是经济力量造成的,而是由人的感情因素决定的。”

也许正因为作者关心的是研究人的感情因素,又掌握了浩如烟海的史料,因此很善于将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人物相比较。在这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将德国历史三位著名的犹太人加以比较。

作者指出,在一八五○年左右,除了俾斯麦和叔本华以外,最聪明的三个德国人都是犹太人——海涅、马克思和拉萨尔。他们是独具一格的灿烂明星,在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三个人相互了解,并且一度相互非常尊重。他们都是中产阶层出身,来自莱茵州和西里西亚。这三个人开始时都是哲学家,同时又都是从事创作的作家。不过和海涅的高水平相比,拉萨尔只不过写过一部可怜的有倾向性的戏剧而已,马克思则在青年时代写过成卷的诗歌。海涅的著作最富有德意志风格,而马克思的文风则是字字斟酌,下笔有千钧之重。在这三个人中,只有拉萨尔能言善辩,单凭这一点看,拉萨尔作为作家是十分危险的。

马克思、海涅和拉萨尔这三位著名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从事对德意志国家的研究。马克思是第一流政治理论家,海涅从巴黎发出警告性批评,拉萨尔既是战士又是领导人。所有这三个人都热爱德国,与其他德国人相比,对德国持较少的批判态度。尽管他们受迫害,受监禁,被逐出,他们仍然热爱德国,也许正因为他们热爱祖国,才一一遭到不幸的下场。

一半是法国血统的海涅早就预感到,有朝一日他一定会成为德国诗人。希特勒上台后,禁止一切出自犹太人笔下的诗歌,可是德国最脍炙人口的歌曲《罗累莱》却是海涅创作的。希特勒禁止不了这首歌,只能禁止署上海涅的姓名。这不啻是最辛辣的嘲弄!

拉萨尔的梦想过于宏伟,在他的家族中,多是浪漫的绅士。尽管他有着雄辩的天才,有着无可比拟的风度,但他对工人来说,始终是局外人。拉萨尔喧嚣一时,最后竟出于神经质的虚荣心,在一场决斗中,被一名小小的男爵打死。

马克思并非出身于劳动人民的家庭,也没有和劳动人民一起生活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劳动人民的领导人。马克思从事了整个社会体系的研究。如果马克思追求的是幸福和财富,那末以他惊人的智慧,要想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豪,本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像马克思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伟人,生活上却潦倒不堪,甚至在自己孩子夭逝后,连买棺材的钱也无法负担。

在这本四十余万字的书中,作者刻划了数以百计的德国伟人。他指出,在十八世纪,正当德国大小诸侯贪婪权势,尔虞我诈,将国家弄得四分五裂,又因利益一致而共同反对新时代到来的时刻,德国文坛人才辈出,思想巨人应运而生,对世界的贡献达到了最高峰。他特别赞誉德国的音乐家,在他笔下,为人类所熟知的德国七位音乐大师,个个是夜幕深沉的天穹中光芒四射的星座。巴哈在音乐中发现了永恒,韩德尔的作品绚丽多采,海顿崇尚自然,格鲁克歌颂英雄,莫扎特是天之娇子。他们的音乐扬帆远航,默默地承受人世间一切苦难。就在世界亿万群众对德国现代暴君希特勒怒不可遏时,德国的这些天才用自己的小提琴、乐队和唱片,请求他们的宽恕。

这七位音乐家都出生于贫苦家庭。海顿和贝多芬的母亲都是烧饭的,海顿的父亲是个铁匠,舒伯特的父亲是位穷教员,格鲁克的父亲是侍候别人打猎的马夫,巴哈、贝多芬、莫扎特的父亲都是穷乐师。只有韩德尔的家庭生活比较安定富裕。

路德维希无情地鞭挞德国统治者,热情讴歌这些来自下层的人民。他说,“德国的统治阶级从来不能代表德国的文化。德国的文化是被统治阶级创造出来的。”

路德维希在谴责德国历史统治者怯懦狠毒,凶残野蛮,背信弃义,野心勃勃,妄想征服世界的同时,也剖析了德国人性格上的弱点。他指出,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甘心忍受战败的屈辱,听信希特勒的慌言,听任法西斯的驱使。作者在这本出版于战争期间的书中,为德国人误入歧途而惋惜不已,他对德国人的无情鞭挞,用意在于期望追随希特勒的德国人能及早改邪归正,使德国悠久和优秀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对希特勒发动战争罪责,战后早已由历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路德维希由于爱之深切而对德国人做出的严厉批判,不会抹煞德国人的优秀品质。

(《德国人》,路德维希著,杨承绪等译,三联书店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版,7.40元)

猜你喜欢

路德维希海涅希特勒
隐形男孩
路德维希二世:生活在童话中的悲情国王
让人心安,是为大善
隐形的男孩(下)
海涅助人让人心安
海涅寄石头
南瓜船
刺杀希特勒
都一样
希特勒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