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没有翻译过来的书
1991-07-15菲尔特
菲尔特
在德文里“翻译”这个动词,如果把词重音挪到前缀上,这个词的意思就变为“渡过”、“使渡过”,比如渡河。这两个意思从纯外在形式来看很相近。翻译是将文章或著作从一种语言译述成另一种语音,好比摆渡工作。一本好的译著可以比它作豪华型渡轮,将乘客舒适愉快地从此岸运送到彼岸,一本差的译著好似简陋的舢板,虽然也把乘客渡过河去,但颠簸摇晃、风吹雨打,使乘客苦不堪言。还有一种渡船,或因破旧,或因船工技术太差,竟中途翻倾,倒乘客于江中。我在读译著《绿蒂在魏玛》时,不免产生后一种感觉。
托马斯·曼是德国一位名符其实的语言大师。《绿蒂在魏玛》是这位文学大师写另一位文学大师的历史小说。这样一本博大精深的名著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译述当中出现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难以避免,也不足为奇。但是这本译著却是错误连篇,而且大多数都是严重错误,甚至于整段整段地与原作截然不同,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请看下边几例:
我们说:真诚的心好像非凡的历险,每天都体会着那清新的,纯洁的,首先给予的元素,那原始的缓缓地才变得陈旧的精美之物。向精美的真诚的心欢呼吧,它是那么喜悦、那么有力地融为一体!——只有它才是文化,只有它才是伟大。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走——多美啊!鸟儿天上走,这真是个广阔天涯的壮丽的玩笑。你们谈到天上的眼睛——我从这愚蠢的狂想中,在反掌之间以一个假装虔诚的嘲弄的动词构思了一幅轻巧的、明朗的、伟大的画面。可能有助于捕捉刹那间产生的想法……水,流吧!只消地球还是这么结实!河流啊,奔腾吧!哦,空气,哦光亮!让火焰升起吧!……生命在成长,过去的生命是软弱的,必须增强精神,重新生活。光荣归于四大元素,不论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这是确定无疑的,这应该成为神话-生物学的舞剧的闭幕合唱,成为讽刺的自然-神秘的闭幕合唱。要轻松,要轻松……艺术的最高和最后的作用是优美的感情。不是它那令人皱眉的崇高,即使在它光彩耀目的表现中,即使在席勒的作品里,它也悲剧性地枯萎了,表明它是道德伦理的产物!应该微笑的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悄悄地潜入,仅仅屈从于行家——这是艺术的奥秘。……(原书285页①,中译本269—270页)原文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我大致译述如下:
让我们说:祝福你,心地纯真的人!你每天都能重新把早期的、纯净的、最初形成的、原始的物质作为罕见的奇遇来经历,虽然它们经过了乏味的、低劣的、被滥用了的精美!祝福你,精美,那为纯真的心所赞同的、忠实于原始形态的精美!只有它才是文化,只有它才有价值。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真是奇妙得很。鸟儿天上飞,这一句简直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大玩笑。他们不是谈仰慕的眼神吗——我轻而易举地就用那表示愚钝的痴迷、被嘲讽为假虔诚的动词②描绘了一幅轻松、欢快的广阔生活景象。我的这个作法可能是解释“灵机一动来主意”这个词③的生动例子……水,流淌吧!大地,它是如此牢固!流动吧,空气和光!火,燃烧起来吧……生活就是要提高,已经过往的生活是浮浅的,要通过思考和创作再一次深刻地去经历。万岁,这里的一切——四大元素地水风火!已经确定下来,用它作为神话般自然芭蕾的结尾合唱,讽刺性的、体现自然奥秘的结尾合唱。轻松,轻松……艺术的最高、最终的作用是优美的感觉。不是那皱着眉头的崇高,尽管它光洁闪烁,但作为道德产品在这里是十分疲软无力的!深刻的思想应该微笑……它应该完全只是在不注意的时候才流露出来,轻松地出现在行家面前——,艺术的秘传就是这样。……
这段话是这本书第七章歌德内心独白的一段,早晨起来面对自然元素水、火等发出赞颂,将水和葡萄酒相比,引出对“精美”、“美化”的看法,指出艺术上的美化要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接下去是上面注释的歌德那个文字游戏。再往下那句讲“生活就是要提高”,是歌德对艺术家生活的理解,是本书所要表现的重要思想之一。下面那句“万岁,这里的一切——四大元素地水风火!”是《浮士德》第二卷第二幕结尾诗的一句,是歌德在斟酌结尾应该怎样写。最后讲艺术的愉悦作用,应该有轻松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应表现在不知不觉之中,不能板着面孔教训人。这段中的“inGlanz und Schiller”,Schiller是闪烁之意,不是作家席勒,尽管写法相同。
中译本表明译者没有读懂这段文章,所谓“精美的心”、“天上的眼睛”,这显然与原文的意思毫无共同之处。再举一例:
……第三部分出现了被击溃的文明社会。最后,令人宽慰的和平恢复了,由于需要,装成出于好心才这样做,向后转,再一次向后转,我们的意识终于回复到过去的年代,保持着过去的传统,于是人民大众将会随同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事务……(原书307—308页,中译本295页)原文这段的意思大致是:
……第三,那文雅的社交活动,被战神破坏得无影无踪,最后,在令人慰藉的和平恢复之际,终于我们的思想恢复——连续两次用“恢复”,让我们变这种困境为有意识的作法——终于我们的思想忠实地恢复到过去,同此句押韵的词有“活动”、“行动”,如此这般快恢复的还有那民众,他们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这一段讲的是歌德在构思一首诗,他口授,他的秘书在记录。其中有两句是他在考虑用词和押韵,原译文欠妥,也是没有读懂原文的缘故。
还有一个例子:
……不过,我的知友,你可曾想到,这对我来说还是个新闻。——很久以前,当整个计划还非常模糊,还像孩子的梦一样迷糊时,难道我没有按照路德的作品那样把我的作品译成“业绩”,而不是“字汇”、“知觉”和“权力”!(原书268页,中译本252页)原文这一段是这样的意思:
……但是如果您以为,我的朋友,我脑子里还没有想到这一点的话,那您可就错了。在一开始,当一切还处于朦胧状态,还很幼稚很模糊时,我已然就让浮士德在从事圣经翻译时,不是译成“泰初有道”、“泰初有心”、“泰初有力”,而是译成“泰初有为”。
这里写的是歌德和席勒在讨论作品《浮士德》,歌德认为他开始时就明确地要把浮士德这个人物放到实践中去,通过译成“泰初有为”体现歌德对当时流行的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哲学持否定态度。而原译文却让人莫名其妙了。再如,将“elbisch”,这个本书的关键词之一,译成“基本的”、“因素”(中译本第77—78页),在另一处又译成“淘气的孩子”(中译本第107页)。这个词(名词或者形容词)在本书的意思应是“精灵”,“精灵性”,或者“魔性”,是黎默尔在描述歌德的神和神性时使用的一个字眼。再比如将“Tausendjahrgeist”这个词译成“千年太平的观念”(275页),在另一处又译成“千年帝业精神”(276页)。这个词在本书里意思应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或“对这一规律的信念”,相当于老子所说的“道”。还有在第七章中歌德剖析德意志狂的本质时用了“Dunst und Rausch”这个说法,可以译成“盲目的群情一致”,或者“狂热的群情一致”,中译本中把它译成了“如此珍爱蒸汽浴、酗酒”(290页),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例子尚有不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可知,译者似未读懂原书,至少是未能悉心揣摩文意。严格地说,这部名著还没被翻译过来。
这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历史小说。在表现手法上,以长篇对话交流为主,这种方法容易让人感到沉闷、乏味,但在这部小说里,由于对话的内容精彩,不同人物的言谈议论又带有鲜明的个性,加之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如第五章是阿黛勒连贯的叙述,具有歌德的小说叙述风格;第七章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顺便说一下,这一章歌德内心独白作者视为本书的最重要的一章,从标题上看,唯独这一章在序数词前加上了具有强调意义的定冠词。另外还有那二十世纪德国语言大师的幽默、讥讽的传神文笔,使人读起来很有兴味。
这样一本名著当然是很值得介绍给我们的读者的。但是,《绿蒂在魏玛》的翻译和出版的情况却不能不让人心里感到一种悲哀,社会上对翻译家的劳动历来不能给以应有的重视,这已经令人十分的遗憾,翻译界本身、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译述的人切不可再往自己身上抹黑,要慎重严肃地对待翻译工作。像《绿蒂在魏玛》这样的名著,要求译者精通德语,要对歌德和托马斯·曼有深入的研究,要有足够的欧洲文学史的知识,要有必要的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方面的知识,要有扎实的汉语表达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做学问的严谨、负责的态度,在这方面不少老翻译家、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不具备这些条件,硬要去译介,那必然像我在文章开始所讲的,你这只渡船就要翻倾于江中,就会闹出国际笑话,像这个译本中将希腊神话中司爱与美的
女神“阿芙罗获蒂”译成“塞浦路斯”(第271页)、将“就着鸟肉……喝上一口”译成“凭着鸟儿般的肌肉,拿起……喝上一口”(第308页)、将“你们惩罚黑人能用让他把自己洗成白色来惩罚吗!”译成“这等于处罚一根胡萝卜,要它洗成白色!”(第266页),等等。
(《绿蒂在魏玛》,托马斯·曼著,侯浚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第一版,6.45元)
①原民主德国建设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文字与一九五六年版相同。
②德语动词“himmeln”意思是“仰慕”,这里开玩笑地用该词从构词法可以推
导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的意思“天上飞”,为的是与“鱼儿水中游”中的动词谐音。“仰慕”这个词在前面第五章里出现过,曾描述奥古斯特用仰慕的眼光看着奥蒂丽。
③“灵机一动来主意”即“Einfall”,这里说将“仰慕”一词取其字面可能有的意思巧妙地与上一句谐意,这个突然有的主意很妙,可以将此事作为例子来解释什么叫“灵机一动来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