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和农村
1991-07-15吴怀连
吴怀连
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国家有难,比如说经济形势亮起了红灯时,人们就想起农业;一旦形势好转,农业问题又会被放置一边,不再提起。谁都会理直气壮地说:现代化是什么?还不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难道你要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建立在农业之上,与农民为伍吗?潜台词是:正象西方走过的道路一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消灭农业,消灭农民,消灭农村!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这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中最容易出现的偏见和误解!
这就是几十年来对农业、农民、农村认识很高,但实际重视不够的根本原因!
而我要说,不论西万的现代化如何,中国的现代化决不等于工业化,不等于城市化,不等于市场化,也不等于民主化。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也不应该走西方的老路。如果说西方工业化一百年后,出现了现代化的高度繁荣和高度发达,那么中国工业化一百年后,却远没有达到这一步。况且,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化已经和正在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使命,走向和即将走向终结,因此,很难说它是现代的东西。追求过时的目标,决不会使中国跟上时代潮流,而只能拉大我们同发达国家的距离。
人们把农民看作是现代化的“包袱”,而我要说:不!农民不是现代化的包袱,而是动力,是主体!“动力和主体”论的论据不来自于子虚乌有,而是历史事实。谁都不会否认,中国共产党正是发见了农民的力量,依靠并带领他们革命,才推动了历史的现代化进程;同样,谁也不会看不见,解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农民和农村为中国工业的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农村对中国现代化,就像母亲养育儿子一样,付出多大的代价,只有上帝知道,只有母亲头上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可以作证。今后我同样坚信,中国社会的真正起飞,必定是以农村为基点的,农村不发展,中国便难以真正地发展;农村不现代化,中国便难以真正地现代化。同时,只有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使中国现代化;只有广泛动员农民参与的“现代化”,才有可能使中国现代化。
基于这认识,我们必须实行“新重农主义战略”。这就是将农业、农民、农村看作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的战略,是中国现代化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有两点必须强调:一、农村现代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八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二、农村现代化建设不只是一个区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单靠农村或农民的力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相联系,作为中国整体战略的一环,同步或优先发展,它才能搞好;只有中国整体战略发生了有利于农业、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村的转变,它才有希望。我们反对工业主义的农业观、农民观和农村观,认为它无助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更反对传统的农本主义和民粹主义,任何企图保留贫穷落后的浪漫主义情趣,都是错误的。新重农主义突出一个“新”字,这个“新”,即是对传统农本主义、民粹主义和工业主义的扬弃与超越。
令人鼓舞的是,在经过十年改革的摸索之后,我们终于重新发现了农业的价值,一个振兴农业,重视农村的高潮正在到来。这当然是很可喜的现象。但是,如何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不但看到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生产粮食的人的重要性,如何使我们注意力从“问题”与“危机”转向农村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又如何使我们对农村现代化的热情持续下来,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并付之实施?我认为可能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生态农业,是中国未来农业应该逐步实现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它必须是在生态学和社会学理论指导下,以生物工程为中心的高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与条件,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一种新型农业。
第二、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当前的政策不是要“收”,而是要“管”。治理整顿的目的,是为了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之上,建立适当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系统,而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集体经济的老路上去。在目前以至今后,能够兼顾农民、集体和国家利益,能够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趋利避害的经济体制,应该是合作经济。要宣传和鼓励农民在互利、有益、实效、自愿原则基础上逐步走向合作经济。
第三、基层政权与组织的建设,是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期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要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关键在基层政权与组织这个“龙头”。首先应该在坚持党政分开原则的同时,重点抓好乡、村党组织的整顿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其次要像“四清”运动那样,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经济、作风和组织的管理、财务等来一次认真的清理。第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可以考虑下面的上来(培训),上面的下去(带职锻炼和蹲点指导),双向交流的方法,作为第一步。
正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说,农村是一部大书,读通了,中国的问题至少了解了一大半。我们要在这本《农村社会学》中将农业、农民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又不仅关注它的现在,而且也关注它的历史和未来,希望描述农民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化”演变的原因与过程,从而提出“应该怎样”的目标模式来。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
(《农村社会学: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与现代化》,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