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河皆是也

1991-07-15倪文尖

读书 1991年6期
关键词:沿河意味批评家

倪文尖

作者作为一位编辑,是极善于取书名的。他的第一本批评结集命名为《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固然收录了同名的评论文字,但从书名的疑问语式中,仍能品味出一种真切的困惑心境。

很明白,几乎是没有人能安于惘然无措的迷失境地的,在人的内心深处通常涌动着统一与和谐的欲望,《舟筏》为我们又一次验明了这一点。《舟筏》是本广义的文艺评论集,或者说,八十年代风云变幻的文化现象在一个沉思者心中的投影。当然作者并非是那种默默的沉思者,关于当代的沉思必然地要伴随着参与性的行为,身为批评家,作者关心的文艺领域之广涉笔之多,在他们这一辈里是相当显著的。原因之一,恐怕是作者自觉的“从形而下的层面去描述‘什么是美”(区别于“从形而上的层次上去解决‘美是什么”)“希望置身于美的事物和现象本身去描述美”的意识,而更深层的,在我看来与批评家摆脱疑惑超离困顿的尝试很有关联。

作者目睹了艺术在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之初的种种景观,而且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去对话,他谈文学,谈美术,谈电影,谈摄影,也谈理论。

他流连于文艺殿堂时,诚然在描述“什么是美”、美的本身,而更多地是坦露出发现艺术美中文化意味的敏感与偏好;一如书名的疑问形态所昭示,作者从关注中所意识到的二难实在太多:文学的“意味/形式”、艺术的“艺术/商品”、文学史的“当代性/历史感”、人类历史的“文明/自然”,……。由此,他认为“多元是一种理想的结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的多元化功能结构中,似乎总有一个作为主导的与时代精神相对应的‘元在起作用,成为一个时代文学中的主要潮流”。大概正因为本书作者领悟到这一点,才形成了他自己求新而不偏激,稳健而不保守的评论风格。

作者在《舟筏》的前言中说:“孔子云:四十而不惑。我不知这位伟大圣哲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只知,我跨过四十这道门限的时候,人生的困惑更多了。”哲人尝谓,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也许恰恰是这否定性的陈述蕴含了对于每一次“踏进”的肯定,既然“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是个永恒的疑问,那么,我们能肯定的也许就是每一次认真而真诚的尝试都是切切实实的。这便是没有答案的《舟筏》给我的启示:“舟筏在哪里”——沿河皆是也。

(《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毛时安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一九九○年二月第一版,5.00元)

猜你喜欢

沿河意味批评家
第七代批评家
印章的意味
美的意味
九九歌
沿河自治县组织退休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调研“两会一节”重点项目建设
九九歌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名人读《意林》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