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下幸之助与中国古代人物

1990-01-01俞富章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0年6期
关键词:赵括马谡松下幸之助

俞富章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由于他所经营的公司的产品具有国际声誉,并且他的公司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公司之一,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经营之神”的美称。这自然与他那天才的经营艺术有关;但是,当我们研究他的经营思想时,有趣地发现,他的成功,有很大的一部分,竟可以归功于中国古代的部分著名人物。

宽容待人的思想与齐恒公

松下幸之助在用人方面的一条重要原则便是宽容待人。一个领导人如果能正确对待个人私怨,宽容大度,杰出人才就会源源而来,事业就容易成功。这一思想的形成与齐恒公不嫌私仇用管仲的故事有关。

齐恒公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恒公在位期间,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联合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侵扰;防止了楚对中原的进攻;还安定了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恒公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有赖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管仲。可是,谁能想到,这个管仲曾是齐恒公取得领导权的严重障碍,并且还行刺过他。齐恒公即位后,不仅不记私恨,没有杀掉管仲,反而“厚礼以为大夫”,让管仲当了大官。管仲呢,也以恩相报,用自己杰出的能力辅助齐恒公,终于使齐恒公完成了霸业。

松下幸之助从齐恒公不记私怨,任用管仲的事件中得到了启迪。他说:“如果齐恒公对于曾经和自己敌对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鲍叔牙的忠言,或许就不会有日后的成就。”所以,松下幸之助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一个领导者应当不受细节或感情的束缚,凡事宽容,不避用仇人。每个领导者具备了齐恒公正确对待个人私怨、任用仇人的胸襟,一定会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

恪守初志的思想与勾践

松下幸之助主张,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恪守初志的精神。所谓恪守初志,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忘记自己最初确定的志向或目标。这一思想学自于勾践卧薪尝胆图国家的故事。

勾践,我国春秋末期的越国国君。他的父亲曾经被吴王阖闾所败。他继承父亲遗志,遂战胜阖闾而雪其辱。然而,吴王阖闾之子夫差又复为其父报仇,大败勾践,并生擒勾践。被俘的勾践以美女、珠宝送夫差,方得以出狱回国。回国后,勾践不忘初志,用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苦身焦思,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并经常问自己:“女忘会稽之耻邪?”如此这般,经勾践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攻灭吴国,自成一霸。

勾践卧薪尝胆图国家的故事使松下幸之助激动不已,他写道:“一个领导者只要立定志向,朝着目标迈进,最后一定能成功。”任何人在决定完成一项事业时,一定要坚定信念,永不停顿。他这样告诫自己及其同仁:“身为一个领导者,虽然不一定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刻苦方式,但每天仍要不忘激励自己,贯彻初志,这才是决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公平原则与商鞅

公平原则,是松下幸之助领导艺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认为,这也是领导者取信于群众的首要原则,谁违背了这一原则,谁就等于失去了群众。这一原则是产生商鞅依法治太子的故事。

商鞅,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曾任秦国左庶长。商鞅以变法出名,执政19年,两次大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一日,太子也违犯了法律。面对太子犯法,商鞅深感:“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法律的力量能否显示出来,就要看上头是否执法严格。尤其是在上头犯法之后,是否严格依法处理就更显得重要了。于是,商鞅决定“将法太子”。这件事在秦国百姓中引起了轰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从商鞅处理太子犯法的事件中,松下幸之助得出了一条法则,这就是“守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事管理章程和作业守则等规定,不只是新进的小职员,连公司的社长、会长也要遵行不逾,公司的秩序才能上轨道,职员的士气也才能提高。松下幸之助说:“领导者要依照事实得失,公平而严格地施予适当奖惩,才能使整个公司建立起良好制度。”

善变原理与赵括

“善变”,是松下幸之助领导艺术中的又一重要原理。他认为,尤其是在现代,各种情况瞬息万变,更需领导者具备善变素质。这一思想是从赵括纸上谈兵失国家的沉痛历史中获得的。

赵括,我国战国时的赵国将领,赵括自少喜学兵法,长大后精通兵法。但赵括最大的毛病是懂兵法而不懂结合实际用兵法。在一次赵国与秦国的交战中,赵王让赵括担任大将军。由于赵括仅会纸上谈兵,只会按“条条”打仗,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战场情况及时应变,结果打了一场历史上最惨痛的败仗之一。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使“数十万之众”的赵军被秦活埋,丢掉了国家。

松下幸之助在谈及赵括的事时不无痛心地说:赵括的失败“是因为过于固执自己的见解,相信本身的学识,而不肯进一步地研究如何突破常理”。他认为,身为一个经营者,必须明白,“凡事不可拘泥常理,不知变通”,应当“时时刻刻都要想到如何求新求变,顺应社会潮流”。一旦遇到用一般常理无法解决事情时,一定要及时应变,方可突破困境。

求才若渴思想与刘备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才是企业的支柱;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许多人办企业时总觉得缺少人才,松下幸之助则说,不要以为缺少人才,关键是领导者要有求才若渴的精神。这一思想产生于刘备三顾茅庐求孔明的故事。

刘备,我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他虽是东汉远支皇族,但幼年十分贫穷,与其母以贩鞋织席为业。后来,他胸怀大志,企图复兴汉室。可是,从他投靠公孙赞起,到结陶谦、归曹操、顺袁绍、依刘表……处境一直十分狼狈。然而,最后在蜀地立稳足根,成为蜀汉皇帝。刘备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这个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从不求当时的权贵任用他,一直住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当刘备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只要就见,不可屈致”时,竟亲自“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去请他。年仅27岁的诸葛亮被长自己20岁的刘备的热诚深深打动,终于接受请求,出山任刘备的军师。有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破操于赤壁,遂有荆州;得荆州,始图益州;图益州,始定汉中;汉中定,而帝王矣。”

松下幸之助从刘备身上学到了这样一点:访求人才要诚心。但是,怎样才能获得人才呢?松下幸之助说,应当象刘备那样去寻求。“如果只是空等,而不去访求,那么,人才是永远也不会找到的。”因此,领导者必须常常具备“求才若渴的心,人才才会源源而来。”他还这样告诫同仁:“也许有许多领导者的慨叹人才的缺乏;但是,在慨叹之前不妨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在访求人才呢?”

信赏必罚的思想与诸葛亮

诸葛亮,我国三国时蜀国丞相,善计谋,通兵法。他任丞相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于马谡失街亭的处理上。当时,诸葛亮命令马谡率领精兵,防守街亭,和北方的强敌曹魏对峙。马谡出发之前,曾与诸葛亮“立军令状”。然而,到了街亭,马谡轻率出兵会战,结果导致全军覆灭,街亭失守。面对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心痛万分。就马谡本人而言,是诸葛亮心爱部将,但是,依照军法,应处斩刑。诸葛亮深深知道,“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因此,最后还是挥泪将马谡推于辕门之外斩首了。

松下幸之助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事件中体会到,作为一个领导人必须做到“信赏必罚”。他说:切实做到信赏必罚,团体的纪律才能获得有效的维护,团体中的每一分子也才会尽心尽力,不敢怠忽职守。否则人们就会大胆地胡作非为,那么整个规定和秩序都会遭到破坏。除此之外,他对诸葛亮在处理人的问题上不掺私心的做法大加赞赏,他说:“以诸葛亮为例,他以身示教,不但忍心斩了最喜爱的将领,并且自请处分。以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处分,一定可以对众人有相当的警示作用”。

(汪慧摘自《知识就是力量》)

猜你喜欢

赵括马谡松下幸之助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十四)
宽容是一种智慧
松下幸之助的宽容
松下幸之助“求职”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