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切莫错过最佳择偶期
1989-08-24
编辑同志:
大学毕业,我进了一心向往的研究院。两年来,我“马不停蹄”,潜心钻研,生活紧张、愉快而充实。
最近,妈说:“小聪,你已24岁,该考虑个人婚姻大事了。”我答:“为了事业,我不想过早恋爱结婚,分散精力。”妈更着急了:“你看,一些条件挺好的大姑娘,不就因事业错过了机遇吗?”可我自信凭自己的聪慧、美貌,和书香门第的家庭,过两年准会找到如意的知音。争论半天,仍各执己见。难道真是我的想法不现实吗?
于聪
于聪姑娘:
我赞赏你的事业心,但却同意你妈妈的意见。这里有个怎么把握住“结婚适龄期”的问题。
“结婚适龄期”,即是社会上通行并得到公认的“适宜”的结婚年龄。它表示社会某一时期的婚俗,有时并不完全合理。“结婚适龄期”的计算方法是:已婚人口占同龄人口1/3以上的年龄为“结婚适龄期”的上限;已婚人口占同龄人口90%左右的年龄为“结婚适龄期”的下限。根据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1%抽样资料推算,城市女性的“结婚适龄期”为23~27岁,城市男性的“结婚适龄期”为24~30岁。可见,你24岁,正值“适龄期”,是该考虑个人婚姻问题了。
人们之所以重视“结婚适龄期”,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这一年龄内择偶完婚,过了这一年龄尚未择到合适配偶的人,往往会因择偶范围的缩小而面临找不到理想配偶的困境。一般说,城市女性过了27岁择偶就困难了,而且文化层次越高,难度尤显突出,“结婚适龄期”更是一个容易错过、难以把握的时机。从下面的统计数字,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以“2岁年龄差”计算,在城市男30~51岁、女28~49岁未婚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的男女人数比为1.2∶1;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的男女人数比为1∶1。如以“5岁年龄差”计算,在城市男33~50岁、女28~45岁未婚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的男女人数之比为0.8∶1;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的男女人数之比为0.6∶1。假如每个33岁以上具有大学文化的男性都在比其小5岁的同一文化层次的女性中择偶,每2个28岁以上具有大学文化的未婚女性也只有1个未婚男性可以选择。倘若其中有1/3的男性在高中以下文化的未婚女性中择偶,再加上职业、能力、身材、家境、性格、志趣、人品等条件的考虑,高学历的大龄未婚女性要找到理想的配偶是极为困难的。再说,她们很少有人愿意在比自己文化水平低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中寻找配偶,而男性也不愿找比自己文化高、年龄大的女性,所以会有一部分高学历的姑娘因找不到理想的配偶而不得不独自度过一生。因此,你妈妈为你担心是有道理的。
从女性心理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短暂的“结婚适龄期”对女性的巨大威胁。你的个人条件确实不错,既聪明又漂亮,而且家庭条件也好,找个中意的佳偶是不成问题的,你现在完全处于挑选他人的优越地位。不过,这只是你目前的境况,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优越的条件会发生变化,甚至会转为择偶的不利条件。要是你到了27岁左右才考虑择偶,那时你将从挑选他人转为被他人挑选。而这种择偶地位的逆转要达到相当明显的程度,才会渐渐体察到,只有当自己熟悉的同龄女伴一个个结婚甚至生儿育女之后,尤其是昔日的男同学也相继成婚之后,才会发觉自己还在人生的旅途上寂寞地徬徨。这时,便会产生一种“婚姻危机感”,逐渐从梦中醒来,但此时却已错过了择偶最佳期。这并非危言耸听,我有一位女友,就是这种情况。她年轻时跟你一样,漂亮、聪明又有教养,从小立志当科学家,23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工作,3年后业务上出类拔萃,29岁去美国一所著名学府,奋斗5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博士学位回到了祖国,37岁仍独身一人。她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教训是,一个人到了谈恋爱的年龄就该谈恋爱,到了结婚的年龄就该结婚。我大学刚毕业时,周围未婚的男士很多,我们很谈得来。其中有好几个向我求爱,但都被我以先抓业务,现在没时间考虑为由回绝了。而其中确实有我很喜欢的人。过不久,他们先后结了婚。这种事,一旦错过机会,就难以挽回了。在我快27岁时才考虑婚事,但可以选择的范围已经很小,结果终未成功。”
于聪姑娘,希望你不要轻率地把婚姻与事业对立起来,错过最佳择偶期。对你来说,事业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爱情的生活也是有缺憾的生活。
祝幸福
你的朋友宗布
(图∶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