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世纪之梦——10年军队现代化假设实录
1989-08-24尚鸣
尚鸣
62年前,历史有过一次庄严痛苦的分娩。
那时诞生在南昌城下的军队,今天成了人民共和国尊严和安宁的忠诚卫士。它的不断发展和强大,改变着20世纪中国的命运。
今年8月1日,是人民解放军62周年纪念日。虽然万千英烈已经长眠,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历程已载入史册,年轻的一代军人已成为军营的主体,但红军的作风,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仍然在新一代军人身上闪闪发光;60多年凝聚起来的卫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仍然是当代军人的精神支柱;当党和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民军队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表现了对党对祖国的极大忠诚,果断平息暴乱。就像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6月9日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所说的那样,“虽然军队里老同志不是很多了,战士们大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岁出头的娃娃,但他们仍然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在生命危险面前,他们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党的教导,没有忘记国家利益,面对死亡毫不含糊。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他们当之无愧。我讲考试合格,就是指军队仍然是人民子弟兵,这个性质合格。这个军队还是我们的老红军的传统。这次过的是真正的政治关、生死关,不容易呀!这表明,人民子弟兵真正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
人民解放军考试合格,还在于人民军队10年来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军思想,充分利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大胆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
10年改革,人民军队向共和国母亲献上一首首连接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长歌。
奉献是军人之魂
一个国家能否繁荣富强,最重要的在于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军队是否强大,最重要的也在于凝聚每个军人的精神力量。
当一个个稚气未脱的青年步入军营的时候,为了使他们迅速完成从普通青年到合格军人的转变,10年来,我军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军人的号召,持续不断地对青年军人进行人生观教育,得与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具有奉献精神的当代军人,哺育出了一大批像朱伯儒、何学道等雷锋式的干部战士,张华式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梁英瑞、史光柱、安忠文、展亚平、盛其顺、徐良、张茂忠、崔国政、刘国庚等老山英雄、共和国卫士,邓稼先、萨本茂等为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亏了我一个,幸福10亿人”是全军将士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以奉献论英雄”是当代军人的动力源泉,“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自身献儿孙”成为指战员们最崇尚的境界。也正是靠着这一切,全军将士栉风沐雨;爬冰卧雪;老山英雄以血肉之躯守卫祖国神圣的国土,广大官兵长年累月地为巩固国防,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平劳动而忘我工作和战斗。
差不多60年前,鲁迅就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鲁迅把这一类人称为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人民军队中,就有成千上万这样的“筋骨和脊梁”。他们正以无私奉献的英雄行为书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世纪之梦。
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的轨迹
1978年,中国终于从噩梦中苏醒,邓小平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统帅。人民军队历尽劫难,重新在希望的旗帜下集结。
一生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治国治军经验,高瞻远瞩,通过对国际战略格局和战争形势的深沉思考和精辟分析,认为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美苏的军事力量处于相对均势,世界各大国之间已经兴起一场以发展经济、科技为重点,并带动军事力量发展的综合国力竞赛。它们都在竞相调整国家战略和推行改革,以谋求下一个世纪的战略主动地位。通观全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完全可能的。于是开始着手实行军队的战略转变,提出了“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不改革,军队建设没有希望”。
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长期以来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轨道上来。从而充分利用今后较长时期内打不起大仗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聚地加强军队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根本建设,提高军队的素质,增强我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
决定裁减员额100万,按照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的原则,进一步裁并重迭机构,压缩非战斗兵员,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
提高合成程度,增强整体威力和独立作战能力。人民解放军组建了合成集团军,更新换代了一大批武器装备。昔日陆军那种匍匐运动、猫腰接敌、短刃相拼、刺刀格斗的场景成为历史,新型的装甲部队和技术兵种已成了突击的主要力量。科学合理的编组,现代化的装备,使合成集团军披上了现代化的戎装。
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需要,后备力量建设改变了“全民皆兵”和“大办民兵师”的做法,实行了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相结合,在全国组建了一批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的预备役师、团,恢复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统计制度,建立了一批预备役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在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进行了学生军训,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体系。
经过全军将士上上下下的努力,到1988年底裁兵百万的任务已经完成,编制体制有了很大改变,后备力量建设有了很大加强,人民军队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了许多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5月15日,阿富汗问题达成政治解决协议。6月1日,美苏两国互换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7月18日,伊朗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呼吁。8月22日,南非、古巴、安哥拉签订停火协议。战后全球发展的轨迹终于从“大炮”的竞争转向了“黄油”的竞争。国际形势的发展,证实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8年前的估价,证明了中国几年前战略转变的明智选择。
着力推进官兵服役制度法制化
早在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再次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后,就提出了精简“消肿”,改革兵役制度的问题。
1980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军队干部队伍膨胀臃肿,官兵比例失调,干部严重超编超配,领导班子普遍老化的问题,提出军队要恢复军衔,建立军官服役制度,军官军衔制度、文职干部制度,从根本上“消肿”。
为了实现这三项根本制度,理顺军官提升、任免、考核、培训、奖惩关系,从组织编制上科学规定各级军官的限额,使各级军官数量上形成合理的结构,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军队干部制度,人民解放军不断深化改革。为“三个条例”的制订和实施,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部队、机关和院校的意见。邓小平同志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确定了“三个条例”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杨尚昆同志主持军委常务工作以来,由他主持的讨论“三个条例”的军委常务会议,仅1986年来就有10多次。一次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上,他针对我军在体制编制、历史传统等方面都与外军不同的特点,提出了我军拟定“三个条例”可以适当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但一定要从我军实际出发,鲜明地体现中国军队的特点的基本思想。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经过与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多次协商、修改,1988年4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颁发了中国军队历史上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审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草案》。9月9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服役条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官制度基本框架和士兵服役的法规终于确定了,干部士兵服役制度开始朝着法制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改革军事训练体制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军事训练是提高军人素质,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根本途径。
10年来,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和当代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我军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人民解放军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军事训练从体制到内容、手段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初步从“应急训练”转向正规系统训练,形成了从地面、空中到海上的模拟训练体系,为实兵实装对抗训练开辟了新路子。尤其是电子、激光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训练领域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使部队的练兵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训练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1981年9月,一次规模空前的合成军兵种联合大演习在华北举行。充满实战气氛的三军指挥所内,身着陆、海、空军军服的指挥人员共同对天空、陆地、海面的兵力实行指挥,调兵遣将,组织协同,谋势造势,在近似未来的实战环境中,着重解决实施三军统一指挥,加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问题,体现了整体作战思想。
1988年,全军举行了一系列研究局部战争的战役演习,有绝大多数的陆军集团军、海军基地、空军军和军级指挥所、二炮基地进行了战役训练。
全军各部队的军事训练课题也进行了调整。东、西、南、北、中不同战区,突破了多年不变的以应付大战为背景的单一训练模式,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战场环境、战区周边情况,开展战区独立方向的、切合实际的、各具特色的战役训练。如兰州军区组织的以保卫西部边防为课题的“西部——88”演习;广州军区以捍卫南海主权为背景组织的“广字——15”演习;北京军区举行的“严寒——88”演习,沈阳军区组织的“前进——88”演习等等,都反映了我军军事训练内容的调整。
如虎添翼的现代武器装备
1984年,在庆祝建国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人民陆军的坦克、自行火炮、火箭布雷车、装甲战斗车、反坦克导弹等新型装备,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显示了我军向现代化迈进的勃勃雄姿。
10年来,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国民经济的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加强。一大批新型火炮、坦克、步兵战车、飞机、舰艇、各种各类的导弹和一些新型电子、通信、工程、防化等装备器材陆续装备部队。陆军插上了钢铁的翅膀,海军的武器装备向导弹化、电子化、核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空军驾国产银鹰捍卫领空。人民解放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防护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都有了很大加强。
1980年5月,一枚乳白色的洲际运载火箭,从中国本土一块茫茫戈壁的小小绿洲上拔地而起,飞越万里长空,准确地溅落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两年之后,1982年10月,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它标志着我军潜艇和水下发射装置的设计、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它标明我军战略导弹发射的机动性、隐蔽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1984年4月,我国又用一枚新型的运载火箭发射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使我国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在短短14年中实现了航天技术的3次重大突破:飞向太空,
返回地面,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从而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这种发射能力的国家。
1988年,我军武器装备的订购、研制引进竞争机制,全面试行经济合同制,走上了多研制、少生产、新旧并存、梯次更新、重点发展、重点装备的道路。新型坦克、飞机、军舰、导弹、雷达等,已有80%计划实行合同制的项目正式签订了合同,其中部分项目实行了招标。3月份,我国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分系统研制实行了招标,4家地方研制单位投标,中标单位的经费比最高报价少1000多万元,而且技术方案好、研制时间短、经济效益高,从而改变了缺乏竞争性,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严重影响武器装备发展的“大锅饭”式的供给式的运行机制。
系统培训现代军事人才
1985年12月24日,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两名礼兵护卫着绣有邓小平同志亲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旗,迈着正步走到主席台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接过军旗,郑重地授予新任国防大学校长张震将军。
国防大学作为军队的最高学府,担负着培养90年代以至下一个世纪初叶我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它的成立,标志着人民解放军三级培训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军的人才培养走上了正规化、系列化、现代化的轨道。
人才培养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10年来,人民解放军建立了经过院校培训提拔干部的制度,改革了从战士中提拔干部的制度。为了办好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智力投资,全军2/3的院校都已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质量的电化教学设备,模拟训练设备从幻灯片、电影片、录相片到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等都很完备,原始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已经改观。以致美国陆军参谋长在参观石家庄陆军学院后惊叹说:“中国还有这么好的军官学校!”他认为,在激光运用、模拟器的使用方面,西点军校不如石家庄陆军学院。
今天,全军103所各种各类的军事院校,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指针,根据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选择和制订了培养现代化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最佳方案。部分院校尝试实行指挥、管理、技术军官的合训,使学指挥的懂得管理和技术,学技术的又会管理和指挥,使我军初、中级军官的知识结构文理渗透、技战交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单一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发展。经过10年来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基层军官中现有80%以上是经过军队院校正规培训后担任指挥职务的,经部队自已短期训练“土生土长”的军官,已不到20%。团以上军官文化构成发生了可喜变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达到70~80%,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拉起改革建设的纤绳
向往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望,深深牵动着几百万中国军人的心。在改革建设之船起航的时刻,他们为祖国拉起了一根长长的纤绳!
10年来,人民解放军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当宏伟艰巨的引滦工程拉开战幕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两个师的兵力投入工程,承担了中国水利史上最长的引水隧洞的开凿,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打通了按常规要打30年的引水隧洞工程。在大连引水工程、厦门引水工程,徐州发电厂、台州电厂、任丘油田、胜利油田基本建设,南同浦铁路改建旧线、新建复线工程,福马公路隧道工程,北京地下铁道二期工程,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等8座立交桥工程,都洒下了人民解放军辛勤劳动的汗水。在大江南北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人民解放军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默默地为祖国建设奋斗着。
10年来,人民解放军把支援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地区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腾出300多条铁路专用线、59个机场和20个港口、码头,向社会开放,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效益。1980年初,当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进入全面建设急需建筑队伍时,人民解放军2万余人开赴深圳,先后完成了市府大楼、电子大厦、中国船舶大楼、友谊商场等160多项基建工程。在深圳大亚湾核发电站、沙头角电站、
珠海南山工业区、厦门火车站扩建、沪嘉高速公路、厦门国际机场、汕头机场、海口机场、大连机场、秦皇岛码头等建设工程中,人民解放军发挥机械多、技术力量雄厚、便于组织、突击力量强的优势,积极为特区建设服务。
10年来,人民解放军帮助地方发展科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协助地方兴办公益事业、绿化祖国山河都做了大量工作,深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欢迎。
10年来,人民解放军全力以赴抢险救灾,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使千百万群众转危为安。在华山抢险,唐山大地震,辽宁水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特大火灾,西藏、青海部分地区遭受雪灾等抗灾抢险关头,人民解放军同群众一起,顽强地同洪水、同烈火搏斗,以舍生忘死的无私行动博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