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张外汇劵该部该收

1989-08-24严向群

中国青年 1989年1期
关键词:张波外事外国人

严向群

去年秋冬之交,一张外汇券在北京市某职业高中引起了一场风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1月6日这天晚自习后,外事服务班的张波和于猛两同学像往常一样结伴回家,走出校门不远,就看到围了一群人,中间还有两个身背照相机的外国人,嘴里叽哩咕噜地说着话,手也不停地比划。张波和于猛走上前用不很流畅的英语一问,才知道这是两位美国的摄影家,因出外拍夜景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所住的饭店了。碰巧周围又没人懂英语,所以急得他们简直要“手舞足蹈”了。看看天色已晚,又叫不到出租汽车,张波和于猛决定送他们回去,再说这也是锻炼口语的好机会。

半小时后,他们把客人送回了饭店。就在他们互道“byc—bye”,要分手时,两位客人却从钱夹里取出两张票子塞到他们手上,然后便头也不回地进了饭店。

“原来这是小费呀”,于猛脱口而出,“他们把我们当成了什么?”而张波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这毕竟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笔收入呀!”

回家的路上,于猛再次提出这笔钱不该收。“为什么不该?”张波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报酬。”“可我们做的是好事、是助人为乐,收了人家的钱,岂不成了等价交换的商品关系?”于猛说。“服务作为劳动,同样具有价值,为什么不能交换?再说这钱又不是我们伸手要的。为什么人们之间的酬谢,只能以精神的方式?一沾上金钱、物质的边就玷污了‘高尚的道德呢?”张波也说。

直到分手,他们谁也没说服谁。第二天上学,于猛便把这笔钱上缴给学校。与此同时,张波收了外国人钱的消息也在同学中不胫而走,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气愤,也有人扼腕叹息。老师知道后,当众批评了张波,认为他小小年纪,就染上了铜臭味,丢了职业高中生的脸,而张波也针锋相对,认为这才是符合商品经济原则的新观念。同学们也对此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一部分同学认为,做了好事要给钱,这是外国人的习惯,是表示对服务者劳动的尊重,不收固然高尚,但收了也无可非议,谈不上什么丢脸。

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为别人做了事就理所应当地收钱,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它等于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等价交换关系。这同救人伸手要钱,帮助人要人送礼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这是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外事服务班的争论在教师中也引起了反响,一位青年教师说:“想不到这件小事,一下子还真有点说不清。从道理上讲这钱也许该收,但我从感情上总觉得过不去。助人为乐,又收了钱,到底是助人还是助己?”

一位中年教师说:“我看这没什么说不清,现在社会上无处不讲价、无人不谈钱,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说到底,张波还不是被人雇佣当了小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几个零钱就打发了?”

也有的青年教师不以为然:“我们的教师业余讲课不也收钱吗?这同张波有何不同?趋利是人之天性,那种悬在半空、一尘不染的道德已经受到了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反映到学生身上为何就变得可怕了呢?”

而一位老年教师则说:“现在青年人怎样看待钱,的确是个大问题。哪些是该拿的,哪些是不该拿的,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复杂得很。”

目前,外事服务班“一张外汇券”的争论已经结束了,但人们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它像一幅多棱镜,折射出各种思想的闪光,反映了目前中学生金钱荣辱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变化;而哪些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哪些是该反对的,哪些是该允许的,一张外汇券给我们留下了一串问号……

猜你喜欢

张波外事外国人
SiC trench MOSFET with dual shield gate and optimized JFET layer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afe operating area capability
入木三分
Best fight
外事之窗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街上遇见外国人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