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是思想的节日——黄华同志谈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1989-08-24魏群
魏群
五四前夕,我又一次来到中顾委常委黄华同志的家。在那间温暖、安静的客厅里,我曾多次参加过同黄老的亲切交谈。
黄老平常十分关心青年人的事情,也很愿意和青年人聊聊大天。黄老对五四有着特殊的感情。原来五四作为青年节,就是当年他和冯文彬、李昌等在延安的青年工作者向毛主席建议的。时逢五四运动70周年,黄老一再强调说,五四不只是青年人的节日,它是一个思想节日。应该使青年们的思想通过活泼的探讨实现质的提高,使更多的青年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才是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
那天,随着黄老的思路,我们聊了很久。
两次历史机遇
记者: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开放和活跃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理论学说思潮的引进,使青年们眼界和思路大开。青年们对民主、科学等问题尤为关注。很多青年认为,五四精神的实质和意义就是要民主,要科学,反对旧的传统。因此,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补五四的课。
黄老: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伟大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它的意义非凡。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科学、民主当然是反映了中国人民最主要最本质的要求。但是,我们不应忽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引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的影响下,我才逐步觉悟,走上革命道路的。半个多世纪的经历,使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五四运动以来70年的历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在结合中国实际中的不断发展,它已成为五四运动所开始的新时期的主流。应当这样看,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民创造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选择的完成,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折。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十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培育出新中国胜利的伟大果实。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则为发展、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使曾经封闭与落后的中华民族面临着许许多多未曾遇到过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潮,马克思主义也为此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实在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认识和解决各类新事物与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会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之所以能够不受任何文化传统的限制,并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环境下发挥作用,生根结果并得到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因此,这一体系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校正、更新、丰富、发展。它的开放性表现在它面向博大的世界,面向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善于吸取和包容人类文明的各种优秀成果,它是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综合。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实事求是的。实践、发展、创造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点。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与其他理论体系直接对话、学习借鉴的极其有利的文化条件和契机。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和完善,成为指导人类进步的最有效的、最有力量的思想体系。我寄希望于当代青年,如果说,五四时代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抓住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破坏了一个旧中国,开创了新中国的话,那么当代青年就应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新的历史机遇,投身于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50年时间完成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两种怀疑精神
记者:黄老,你们一代人和老一辈革命家,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价值,对马克思主义树立起坚定的信仰。但不可讳言,在今天一些青年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怀疑态度。例如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却不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您怎么看?
黄老:首先,我认为怀疑是正常的。关于怀疑的问题,过去人们多从消极意义上去理解,把它看作思想不纯洁、不坚定的表现。实际上,怀疑是一个复杂现象。科学的怀疑精神和绝对的怀疑,两者是不同的。绝对的怀疑是不思考的怀疑,也是无知的表现。科学的怀疑是思考的怀疑,这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我看今天大多数青年是属于后一种情况。具备这样一种怀疑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青年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发现了很多矛盾的状况,如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机与结果分离。面对这样的状态,如果谁不产生怀疑,反倒盲目机械地跟着人云亦云,这才是没有思想的表现。如果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不应该惧怕怀疑。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迫禁止人们怀疑,而是通过解决怀疑来增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许多人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仰,是因为在实践中一步步真正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力量。今天的青年之所以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不可辩驳的事实。同样,靠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个道理也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实践来证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伟大实践,我相信,关注中国命运,献身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像五四以来中国几代优秀的青年和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样,这一代中国青年也会在实践的各种比较中义无反顾地选择马克思主义。
记者:怀疑情神确是当代青年的一大特征。从积极的意义上去分析和研究怀疑精神对社会、对青年自身都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怀疑导致寻找,怀疑导致对旧理论大厦的冲击和动摇。怀疑有利于唤醒民族的理性批判意识。怀疑能够增强对真理追求的信念。怀疑是当代青年进行历史和现实思考的出发点。但怀疑精神在作积极冲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黄老:副作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怀疑导致对一切的否定和批判,摧毁那些该摧毁的,同时也摧毁了不该摧毁的,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和否定一切的激进倾向,甚至在一些青年那里,怀疑本身就成了目的,为怀疑而怀疑,思想完全失去了平衡。在对待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上,这样的情绪是明显存在的。产生这样的结果,和青年朋友自身的素质有关。在这方面,我建议当代青年学习鲁迅先生。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激烈、最深刻、最不留情面的,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批判精神中,有一种冷静,有一种历史观,而不只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当代青年的批判精神中的一个弱点就是激烈有余,冷静不足,情绪占了上风,缺少历史观。我希望青年们能变得深沉些,不仅是战士,而且也是思想家,不仅是清扫工,而且是建筑师。这是我们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最现实的意义。
为理想而奉献
记者:改革开放为当代青年提供了有所作为的历史机遇,青年人为之欢欣鼓舞过,但改革开放的步履并不轻松,甚至非常艰难。今天,当改革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一些青年中弥漫着一种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这是令人担忧的。
黄老:对于变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造成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的直接原因。老一代革命家在过去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地下斗争中,遇到那么多的艰难困苦,还那么乐观,那么有信心,就是因为他们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就是因为他们对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有所准备。他们从没有企望革命会在一个早上成功,每一个人都作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们不是希望革命会首先使个人过上好日子,而是希望由于自己的奋斗能够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面对今天的改革事业,应该提倡这种为理想而奉献的精神。
讲到现在青年的悲观失望情绪,我想起了30年代我们上学时流传过的三句口头禅:一句是“一盘散沙”,一句是“五分钟热情”,一句是“没办法”。这三句话跟今天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中讨论现实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有相似之处?我希望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也能从这三句话中得到某种启示,以提高自身或群体的素质,变得团结,富有凝聚力,变得坚韧些,有耐力些,持久些,不要那么脆弱,那么缺少弹性。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有办法,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