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未来男子汉们隐秘的烦恼
1989-01-01王仲男
王仲男
“如何正确看待青春期对性知识的寻求?”在我收到许多男孩子坦诚而又殷切的来信中,他们都诉说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希望能为他们排除难以启齿的心中隐秘。
隐私之一
男孩子从9岁开始就进入生命的一个特殊时期,在生理学上叫青春期,或发身期。它大约持续10年左右。在此期间男孩的身心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最令人注意的是生殖器官的变化。制造精子的睾丸迅速长大,由原来蚕豆大小增至鸽蛋大小。阴茎变长变粗,到14岁勃起时可达12—15厘米以上,阴毛逐渐增多。在发育中的青少年怀着好奇和羞涩的心理注意着自身生长的同时,也会非常注意大人和小孩的差别,男人和女人的差别。有时会淘气地比一比生殖器的大小,或不自觉地找机会偷偷地看一看成人的生殖器或裸体图片。在农村,对牲畜的交配和产仔也感到新奇和兴趣。这些行为和心理,常常成为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的一个隐私,尤其当被别人发现之后或受到耻笑,会在心理和精神上有一种压力或造成心灵上的烦恼和创伤。从性生理学角度看,这些好奇和求知的行为对发育中的孩子来说是自然和正常的。有这种经历的孩子不要有罪恶或不纯的感觉。不要背上“小流氓”的包袱。家长和教师要理解他们对性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应通过正当的途径,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隐私之二
在来信中,一些青少年顾虑自己的生殖器发育不如同伴的大,胡须稀少,没有阴毛等,深恐将来影响结婚生育。其实,生殖器大小和阴毛、体毛的多少,如人的外貌一样,有个体差异,与性欲强度和生育一般并无直接关系。青春期中,它们的发育时间和速度也不相同,有的人发育得早些快些,有的人则发育得迟一些。而发育特点又是暴发性的,有如雨后春笋,急速长成。所以在20岁以前,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殖器比同伴的小而顾虑重重。当然,也要注意观察,如果生殖器到14岁以后仍不动声色,犹如3岁小孩一样,则应早日就医诊视。
隐私之三
男孩子们中的再一个隐私就是排精。第一次排精一般在13—16岁之间,排精形式不同,有时为梦中遗精,有时因有意或无意的物理刺激而排精,如裤子太紧,异物摩擦,或互相玩弄生殖器时都能发生。出现排精之后,不必惊慌,俗话说精满自溢,这也说明生殖系统已有正常功能。有人对排精或排精较勤,顾虑很大,这主要是对精液的来源和组成不甚了解。精子来自睾丸,其它白色的分泌物则来自附睾、精囊和前列腺。它和体内其它多种分泌物一样,不断产生,不断排泄。从生理上讲,这些分泌物制造多少,排泄多少,不会有耗竭而影响健康的问题。相反,前列腺分泌物,如经久不排,蓄积浓缩,反易形成结晶或结石。排精象征着男子生殖功能的成熟。
梦中遗精、手淫和性的联想也是来信中常问的问题。在小说中常把坏人描写成看见女人就想入非非,认为是一件很伤大雅的事,至少不是正人君子的思想行为。但从生理学来讲,由于青春期后,大脑性中枢的觉醒,使性腺睾丸发育分泌男性激素。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异性的身体和男女之间的性联系产生兴趣,会喜欢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画,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的强健和勇敢,有一种强烈地接触异性身体或衣物的倾向。这种心理和行为往往是下意识的和不自觉的。由于羞涩心理和社交习惯的约束,直接接触和表达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暗中产生一些与此有关的联想或单方面对某一女孩的思念就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产生。这种思想隐私,虽然荒唐,不可告人,但却无妨他人自由或社会风尚。有时这种性的幻想和遗精手淫结为一体。不少人以此为快,但事后又悔恨交加,有的人养成了习惯而无法自拔,自认为是思想堕落,精神负担很重,甚至想到轻生。有的人怕自己象红楼梦中的贾瑞一样,会手捧魔镜,一命呼呜!凡有此体验的人,不必惊慌。医学上未见有手淫致死的报告,倒有不少青少年被对手淫危害的过分宣传而造成神经衰弱甚至精神崩溃而自杀的事例。性联想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妨碍他人和社会,更谈不上低级趣味,道德堕落,只是性发育中的无知和幼稚的表现。只要进行必要的性知识学习,便会自然而然地发觉是想入非非的幼稚无知的行为,认识到男女朋友之间的正常接触或郊游是正当的社会交往。
隐私之四
最后一个更令青少年烦恼和不可告人的事,就是同性交往。在男性集中或社交不够自由、没有接近异性或交异性朋友的情况下,青春期带给男孩子们向异性接近的倾向就会转向要好的同伴。有机会则同吃、同住,亲密无间,也会偶尔发生亲吻,抚摸生殖器的行为。凡此种种,一旦被发觉或被老师、父母责骂,或被同学误解,常会被冠以“同性恋”的丑名。因此羞辱交加自杀者有之。这种现象在男性集中生活的地方并不少见,它不能叫做同性恋。有此行为者自己不必烦恼。但对那些真正的同性恋,要严格分清,因为那是极不卫生和不道德的。
总之,青春期中男孩所遇到的问题,大都是朦朦胧胧,一过性的。尽管性是先天的,但性行为不少内容又是后天的,需要学习和教育。人的青春期就是性的发育和学习的过程。适当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将给未来的男子汉们的家庭生活带来欢乐与幸福,给社会带来安定。
(刘文进摘自《健康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