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岁——多事的年龄

1988-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3期
关键词:事事理智男孩子

编辑同志,

我今年刚满18岁。这大概是个多事的年龄。

近来,我渐渐感到周围男孩子的眼神总使我心跳,我也不敢多看他们一眼。有的男同学托别人向我提出“处对象”,有的直接向我表示了爱慕之情,我极力躲避着。我想,冷漠就意味着拒绝。过后,我又觉得太伤他们心了。

得罪男孩子,心里已经很不安了,谁知,我也无形中得罪了女孩子,好象我有多少魅力似的。

我的好友们好象看出了我的难处,她们劝我:“快点找个对象得了,省得那么多人为你相思,也省得再有人来纠缠。”我觉得这不是办法,可又想不出更好的主意。您说该怎么办?

真诚向您求教的人

真诚的年轻人:

有多少人在18岁上做过文章啊。人生的起点,事业的开端,爱情的萌芽,健与美的丰姿……有多少人向往着、迷恋着、追忆着这美妙的年华。

但你的感受却有些异样,仅从那最敏感的眼光里,你就预感到这是个“多事的年龄”。你的判断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你那冷静的头脑我还是很欣赏的,尽管还缺乏头绪。

“多事”一方面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扩展,意味着生活增加了新的颜色

所谓“多事”,不外乎是萌生和增添了新的东西。理想的憧憬、青春的萌动、事业的追求、爱情的尝试、工作的选择、家庭的组合、人际关系的种种体会……其实,这些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它们是陆陆续续加入生活的交响乐罢了。每“多”一种“事”,就表明你又长大了些,成熟了些,更有资格进入成人的行列了。

生活中每“多”出的一件“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一个侧面。多几种艺术爱好,你的文化生活就会丰富多采;多交一些朋友,你的社交领域就会广阔活跃;多学会几套本领,你的谋生之路就会四通八达……“事”多一点不是坏事,也不必那么紧张。

当然,眼下你“多”出的这件“事”,是一种又美好又神秘,又真挚又不可捉摸,又想得到又要极力避开的那种事。说开了,这就是青春的萌动。最初的一句话、一个眼色,甚至脸上的一片红晕,都可能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最初的一封信、一本书,或是一件小小的礼物,都可能成为终身的秘密。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事,这决不表明谁“坏”,更不必有那种“负罪感”。这种事处理得好,可以成为幸福的事,美满的事,令人羡慕的事。

从这个角度看,每“多”一种“事”,以积极的态度审视就行了。

“多事”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矛盾,意味着困惑,意味着人生的一种选择

“多”出的“事”常常是没有经验的事。年轻人涉世之初就难免感到困惑。十七八岁,会碰到许多新问题。面对毕业,是升学还是就业?面对分配,兴趣和爱好是放弃还是坚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安排”,是自主还是从命?……面对这些选择常常会出现“两难困境”,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优劣。在“是”与“非”之间是比较好选择的,在“是”与“是”之间就难下决心,难以定夺了。

“多”出的“事”又常常是颇有魅力的事。年轻人能不能经受这种诱惑?为什么社会对少男少女的“早恋”这样关注。情窦初开的情感是珍贵的,富有魅力的,但也是容易失控的。社会没有理由对这种顺乎生理和心理的必然现象横加指责,年轻人也没有理由拒绝接受“过来人”的有益提醒。中国科技大学的年轻人问他们的校领导刘吉:“什么时候谈恋爱最合适?”刘吉同志的回答是:“当你的理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就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了。”

“理智”不知能否解释为“道理”和“智慧”的结合与升华。在“多事的年龄”,训练自己的理智,这样就可以“事事”稳妥,“事事”成功。

十八岁,这是美妙的年龄,没有什么可责怪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们的那种眼光,也是纯真的,不能随意亵渎。至于“多事”,那就全看你有没有处世的本事了。

燕文

(摘自《健康之友》)

本栏编辑赵长敏陈安钰

猜你喜欢

事事理智男孩子
不要因犯愚蠢病而死去
事事尽力,梦想就离你更近一步
男孩子
在同一语境下定义“二元对立概念”
理智与情感
祈祷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你好,男孩子
趣谈汉字的另类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