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 等

1988-07-15

读书 1988年7期
关键词:累赘大男子主义梁羽生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

《读书》的宗旨是要把对外的窗口开得大一点,近年来确是做得不错,把西方哲学文论上的种种争论频频呈现在读者眼前。但你们忘了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新产品:女权主义。中国人的大男子意识没有随着政治措施而完全更新,介绍女权主义的文论与哲学思想对读者有益,而且也可使刊物显得开放。否则的话,我的印象仍然是编辑们以为妇女亚于男子,至少在深奥的理论方面。

几天前读第二期,发现一个很小但又不无意义的错误。“短讯”一栏里提到美国人Janet Utts所编的《纽约时报杂志卡通索引》,却用了人称代词“他”。不知是作者的无知,还是有意取消男女分别?若是取消男女分别(那是对妇女的极大尊重),则为什么要用男性的“他”来做标准?

李文英

两篇文章和一个错字

柳苏谈金庸和梁羽生的两篇文章实在好,谈梁羽生的尤其好。这两篇我都看了两遍,看第二遍的时候在谈梁的一篇里发现一个错字,错的妙,妙在既非音近而误,又非形近而误,似乎讲得通而又讲不通。抄录如下:

“当然,棋话只是梁羽生的‘侠之余,不象文史随笔也是他的‘侠之余。”(第三期,140页)

中间的“不”字是“正”字之误。发现这类错字的人是认真读书的人。我建议,凡是发现这样的错字的读者,杂志社送他一本三联书店的书。至于发现音近或形近而误的,道谢可也。

吕叔湘

也说“累赘”

程亚林在《读书》一九八八年第三期上发表《必不可少的“累赘”》,赞扬书中附录注释、参考书目的做法,诚然不无道理。但我却想说另一种注释。一次,出版社的一位总编辑对我感叹,现在的书稿注释“看涨”,不要说读者,就连编辑也感到头痛。这种病症现在颇不少见。其实,文章也罢,成书也罢,无非是要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受、独特悟察、独特见解,贵在一个新字。前人的或同代人的思想文化材料不可不知,不可不用,但知要心知,用要化用,作为形成自己独特视角、得出独特结论的一个“原始”因素。一味地照抄照搬,即便不是有意拉大旗作虎皮,也难免有吃现成饭之嫌。这才是真正的累赘。

秦弓

别忘了孙大雨

《读书》一九八七年十二期上杨匡汉《诗人琴弦上的sonnet变奏》指出,十四行诗“二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从郑伯奇、闻一多、朱湘、冯乃超到李金发、冯至、曹葆华、卞之琳……,不乏佳作。”我觉得这里遗漏了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孙大雨。

孙大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的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爱》,可谓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体诗。现照录于下:

往常的天幕是顶无忧的华盖,

往常的大地永远任意地平张;

往常时摩天的山岭在我身旁

峙立,长河在奔腾,大海在澎湃;

往常时天上描着心灵底云彩,

暴风同惊雷快活像得要疯狂;

还有青田连白水,古木和平荒;

一片清明,一片无边沿的晴霭;

可是如今,日夜是一样地运行,

星辰底旋转并未曾丝毫变换,

早晨带了希望来,落日底余辉

留下沉思,一切都照旧地欢欣:

为何这世界又平添一层灿烂?

因为我掌中握着生命底权威!

孙近仁

猜你喜欢

累赘大男子主义梁羽生
脑是累赘?
脑是累赘?
爹味发言等
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养生妙招
翻包
梁羽生与林萃如的爱情江湖(上)
创业者幸福感从哪里来?
生如夏花
都是“大男子主义”,山东男人和东北男人有啥不一样?
梁羽生:遇一人白首,择一人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