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时代的到来

1987-11-01路海波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12期
关键词:外化戏剧时代

路海波

在当今世界上,有其众多的艺术形式,但恐怕都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电视剧,特别是连续剧,最易于为不同年龄、教养、性别、国家的人们所“消费”。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儿童,甚至于未满1岁就会熟悉显像管上发生的活动,不管他们是否懂得这种现象的含义……直到他们学会读书以前,电子媒介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至于成人们看电视的时间,据另一项抽样统计,则平均“每年在2500小时以上,相当于100多个整天。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10年,等于整整有3年是在看电视”。仅此两例,电视对人类生活空前的影响力,显然已无可怀疑。

就艺术范围来讲,在历史上,确曾多次出现某种艺术比其他艺术更能占据公众审美兴趣中心的情况,因而以该艺术为其时代命名也就约定俗成。如公元前10世纪是古希腊的“雕塑时代”;16世纪的英国,由于莎士比亚等天才的辉煌戏剧创作,也出现过“戏剧时代”;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则由于涌现了波堤切利、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天才画家及其无数杰作,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绘画时代”;20世纪前半期,则可被看作“电影时代”;70年代至今,我们终于步入了“电视时代”。

只要你仔细观察艺术文化的全部历史,就不难看出,各种艺术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每一个时代里,某种艺术得到优先的发展,最广泛、充分、迅速地表现出时代观念。而艺术的另一些种类仿佛退居次要地位。然而,不同艺术种类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变化不定的:在每个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起主导作用的是艺术创作的不同种类——有时是文学,有时是绘画,有时是音乐,有时是戏剧,有时则是电影。毫无疑问,今天,则是电视。

从各种艺术的不平衡发展中脱颖而出的电视剧所以能跃居时代之首,当然有其特殊原因。借用传播学理论中的一句话——如果说:“汽车是脚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脑的延伸”,那么,电视则可以说是人类运用视、听手段表现自身生活能力的延伸。

不言而喻,比之戏剧和电影,电视剧由于借助了最现代化的电子传播手段,因而它在表现当代生活方面,更适合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戏剧由于受舞台时空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只能采用象征性的假定手法,通过制造程度不同的幻象,来假定地表现生活。而这种假定性的舞台形象,必然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电影虽很逼真,但由于成本浩大,制作技术复杂等原因,又决定它生产周期太长,因此它不能“同步”地表现生活。只有电视剧,在审美把握现实时,既能做到逼真,又能达到“同步”。所谓“同步”,正如苏联著名美学家鲍列夫所指出的“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简而言之,电视是一种“即时性”的、“同步性”的、“今天”的艺术。的确,从美学的漫长历史看,史前壁画只不过是当时人类审美欲望的一种粗糙、静止的外化;戏剧是一种象征、假定的外化;电影虽然逼真、生动,但却是一种非即时、非同步的外化;只有电视能融逼真、同步于一身,并以其对生活的逼近感,以及观赏的便利性、舒适性(当然远不止这些优势),而更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毫无疑问,在当代,电视正是借助于这些优势,而能“最广泛、充分、迅速地表现出时代观念”,从而使自己在当代艺术活动中骄傲地起着一种“主导作用”。

(摘自《工人日报》)

猜你喜欢

外化戏剧时代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