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的新困惑

1987-08-24梁京生赵绍义等

中国青年 1987年2期
关键词:变革

梁京生 赵绍义等

电影正处在痛苦的变革时期

打倒“四人帮”之后,既是电影的饥渴时期,又是电影受欢迎的黄金时期。随着整个形势的开放与发展,观念在更新,电影也在发展,但它比起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来说,相对有些落后。第五代导演感到了艺术上的压力,想要跟上整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电影艺术上进行了探索。《黄土地》在国际上六次获奖,反映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但另一方面,也有的探索性影片拷贝卖不出去,几乎没进入市场。当前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痛苦的变革时期,从思想观念到艺术手法都在寻找出路以追上时代。过去获得百花奖的《庐山恋》现在拿出来群众也不会满意了。这说明,尽管电影本身的水平没有下降并且发展了原有水平,但是观众的欣赏观念新了,欣赏水平高了。电影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相应变革,很需要试验性影片开拓道路。但只靠几部试验性影片摇旗呐喊还不行,,关键要促进众多温吞水式的、不好不坏的三流影片向二流、一流影片发展。

要对娱乐性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

观众所以对电影现状不满意,主要问题出在创作意识上。应该承认电影的根本属性便是它的服务性、娱乐性,而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只能是第二性的,寓于其中的附属品。观众花钱看电影,首先不是为了去受教育,去认识什么生活,而是去休息、去娱乐。而相当一部分电影做不到这一点,必然受观众的冷淡。

故事片情节淡化本来不是坏事,它应该引来艺术风格的朴素和感情上的进一步真实。遗憾的是有些人功底不足,东施效颦,因而使得一些电影“淡而乏味”。结果就生产了一批平庸的影片。其实淡化影片是最难拍的。情节淡了,细节须更“浓”、更精,这种“浓”和精就包括幽默、情趣、感染力等等,使观众从中得到愉悦。

有些娱乐片也不受欢迎,原因在于粗制滥造。情节假,表演生硬,技术制作也不过关,有如常说的“三四流的导演才拍娱乐片”,电影的基本要求都不及格。这与创作人员的素质有关,与政府的提倡、评奖有关,也与不正之风、大锅饭有关。

“雅俗共赏”似不可能

人是分了类的,可以说,对于任何艺术作品,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欣赏其中的某一个层次或几个方面。人们把艺术欣赏分成了雅和俗。《早春二月》是我极为赞赏的一部影片,在我接触的人中,还没有听到说这部影片不好的。即使如此,大部分观众更多的是看到了爱情的纠葛,许多知识分子是借了影片中的人物来咀嚼自己的苦闷,有的则看见了在追求光明的历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由此看出,即使是以前公认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不同类别的人也都是从各自的视角看到一个立体的某个侧面。

现在雅俗共赏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四人帮”刚粉碎时引起轰动的影片,现在放也不会引起轰动了,因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的感情走向是趋于一致的。现在中国人又走了十年的路,社会越来越向着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不可能单一走向,因此在欣赏时的差异就愈发大起来,每个人的个性也都在慢慢地充分显示出来,电影当然也要呈现出多元现象。如果一味地从一个角度去强调所谓的“雅俗共赏”,就有了“舆论一律”的色彩,而一律的色彩与艺术创作完全无缘。

要改变目前电影厂的体制

我主张电影创作要立足于现在,即树立为当代人拍电影、对象是现代观众的指导思想。

我是副厂长,这个位置与诸位考虑问题时的角度有所不同。当然有共同的—要求质量提高。我思考的角度:现在中国电影状况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北影厂新领导班子组成以后,大家曾反复考虑这个问题,中心就是体制问题。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而且可以统一,这在理论上站得住,在实践中也有成功的。刚才李文斌同志念的那个资料里,前边10部好电影就说明了这一点。再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影片在全国全年生产的影片里面占的数量不大,绝大多数达不到这种统一。这就给电影制片厂带来很大困难。因为我们是个企业,自负盈亏,有硬任务,既要拍反映四化的鼓舞人心的片子,又要拍一些赚钱的影片,这样就可以用赚钱的影片来养一些探索性影片。现在我们有几个好剧本,但是不敢上,都是投资四五百万甚至更多的,上不起。去年下决心上了一个《红楼梦》,六百万!中影公司给了三百万,今年就得自己厂掏三百万。如果到时搞不到钱,别说《红楼梦》剧组,整个北影厂的机子就转不动,别的戏也全完!这是个实际问题,这个压力整天象沉重的担子压在我们身上。这是经济问题,落实到厂子来就是体制问题。

猜你喜欢

变革
深刻的变革 辉煌的成就
三晋源山西老陈醋的挣扎与变革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在坚守与不断变革中谋发展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 变革刻不容缓
海尔变革
让微课促进课堂变革与超越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夺变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