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不只是文化人的事

1987-08-24李连义

中国青年 1987年2期
关键词:团市委艺术节共青团

李连义

“红头文件”

一封印有“天津铁路分局车辆段”字头的信,送到了团市委。写信人是个“极普通的青年女工”,名字叫刘艳。信写得十分坦率,也十分尖锐。

……青年在经济上富裕了,却为文化活动少而苦恼。一本好书,伙伴们你争我抢;一台好节目,青年们要回味几天。可惜,团的活动对这一点反应不敏感。

你们给的,有些我们不想要;我们要的,许多你们又没给。

一封青年公民的来信,在团市委传开了。有的兴奋,有的惊讶,有的陷入沉思。

这封信被各种颜色的笔勾划着,在各个部室间传递着,真可算是从下面递上来的“红头文件”。能不能选这条“跑道”

围绕着“文化工作在新时期如何摆位”,团市委一连开了三次民主决策评议会。

——天津有了雄伟的立交桥,有了崭新的中环线,有了迷人的海河公园、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天津的青年文化建设也应当与之相适应。

——我建议在文化上冲开一个口子。“四有”的第三条就是“有文化”,文化可不单单是指数理化,也不单单是指文凭和学历。一个文化素质不高的青年,怎能担当建设现代化新天津的重任?

——我们以前也搞过文化,但那是在比较狭小的意义上,文化不等同于文体活动,它应当成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从青年到文化,从文化到青年,一个新的选择露出眉目。

也有人犯难,年初计划里并没有安排集中的文化活动,真的搞起来有谱吗?

常委会综合了大家的见解:在以往的工作中,文化的成分的确少了些。团的活动不考虑青年的精神需求,有时就难免不受青年欢迎。要增强团的吸引力,还必须增加团的工作中文化的含量,以此来丰富政治思想教育的载体,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穿透力。

常委会决定,举办“天津青年艺术节”。

也要学一学“非系统工作方式”

天津电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日报、天津青年报、今晚报等新闻单位几乎同一天,播发了由天津团市委、广播事业局和文化局联合举办天津青年艺术节的消息。36项大型活动的总体设计、报名办法,一下子亮在青年面前。

这回热闹了。从9月5日到15日,10天中就有上万名青年直接到指定地点报了名。

天津某公司的一位团干部知道了这个消息,有些不解。“以往团里搞活动,我们最先知道,这回怎么没按系统通知,一家伙就上报纸了?”他赶到团市委,一边询问艺术节的安排,一边和机关干部讨论起这次没按系统办事的新做法。

我们的确有自己的“系统”,可以逐级传达,逐级扩散;但只靠这种系统,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能否获得最大的覆盖面?在一些角落,会不会是“水上波澜鱼不知”?

显然,共青团主要应当按照系统归属开展工作,同时,也要适当地掌握非系统的活动方式,这样做,团组织会有更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讨论到这里,这位基层团干部颇有感触地说:“看来,艺术节这种搞法,团的组织系统不但不会削弱,而且还可以加强。

说来也怪,从艺术节各项大赛获奖情况上看,也说明一点问题。过去由系统推荐上来的参赛者,获奖的常常是一些熟面孔。而这次自愿报名参赛的,却很有些出类拔萃的人。一大批从来被认为是“榜上没名,草鞋无号”的青年却得意地站在领奖台上。

借助大众传播工具

这次青年艺术节,直接参加组织工作的干部只不过几十人,而它的影响之大,在津城几乎是无人不晓,这主要是靠大众传播工具发挥了巨大的“增效作用。

这次青年艺术节的宣传效果,真是始料不及。据不完全统计,艺术节期间,新闻单位共播发稿件200余篇。有中央的,地方的,还有海外的报刊。那几天,记者们象要在团市委办公似的。活动太多,人手不够,艺术节办公室不得不组织30人的业余记者团帮助他们采访。

天津电视台开设了“艺术节专题节目”,每天晚上数十万市民争相观看。10月23日达到高潮,节目占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有位基层团委的同志说:“这几天电视台是不是租给咱们了?”

一位记者和他开玩笑:你知道在电视上做广告,一分钟要多少钱?不是“租”,这叫青年需要,社会需要!

记者是有眼力的。你的活动有价值,他们会闻风而来。关键还是你懂不懂“大众心理”和“大众需要”,懂不懂借助“大众传播工具”。

有精英才有穿透力

所谓文化精英,是指那些在群众中有较高知名度、艺术造诣很深,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服务于人民和青年的文化人。他们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赢得了青年们的热爱,所以,团组织要善于借助这一重要力量,拓宽自己的工作领域,增加团的工作中文化的含量。同时,由于这些文化精英与一般的社会成员相比有一种“势能落差”,如果能经常促进他们和青年的交流,不但能够使这些人更深刻地认识青年,认识社会,而且还有利于“落差”的逐渐缩小,使更多的青年也逐步成为文化人、小文化人。

在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团市委自觉地作了这方面的尝试,请了姜昆、李文华、王景愚、范曾、赵松涛、李研吾、胡松华、蒋大为等一批学者、艺术家、书画家、作家、教育家。他们在艺术节期间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同青年直接见面、交流,成为极受欢迎的“编外”青年工作者。

从天津到联合国

借助艺术节,天津青年也要走向联合国。这可不是自诩。中央电视台1986年12月25日专题节目中面向全国播发了这一内容: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联合国要求它的每个成员国搞庆祝活动。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应该把天津人民包括200万青年热爱和平的愿望表达出来,于是,艺术节办公室设计、组织了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百米书画卷创作活动,并把它作为艺术节的“重彩戏”。

10月12日、天津海河广场清泉飞瀑,信鸽遨游,彩球高挂,小舟闲荡。在100多米长的画案上,耄耋长者挥毫赋诗,饱含82载沧桑;3岁玩童,跷脚伏案,眸子里闪耀着可爱的纯真;年轻的一代,远眺五洲,洋洋洒洒倾刻间成百米书画卷。据说,这是同类题材中的“世界之最”。于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在青年艺术节中诞生。

10月18日,在天津体育馆,当国际和平年组委会的官员接过画卷,并表示要在世界巡展的时候,6000名青年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里有天津青年热爱和平的心愿,也有天津青年走向世界的心愿。

艺术节狂欢节

据统计,这次天津青年艺术节有3万青年登上舞台,有40万青年参加了主体活动。艺术节宣传组走访了20位参加不同项目的青年,他们平均每天至少要用两个半小时编导、排练节目。假如从报名之日算起到艺术节结束,共有一个半月的时间,3万名青年就投入了300多万个小时;再加上40万青年每人次参加一项活动至少需要两小时,那么,总数就达400多万个小时。

青年人懂得时间的价值,这400多万个小时,他们寻求的是什么呢?

——他们在寻求着一种气氛。艺术节的开幕式有6000人参加,正式演出还未开始,这里已是欢乐的海洋。你有4个喇叭,我有8个喇叭;你拿出手风琴,我亮出电子琴;你有二重唱,我有四重唱。听起来似乎不那么谐调。喜欢安静的人,甚到觉得这是噪音。但年轻人不在乎。他们不希望演员和观众截然分开,他们不希望台上和台下截然分开。他们希望融合,他们觉得越热闹越痛快!

——他们也在寻求着一种意境。别以为青年人只知道“热闹”。在欣赏交响乐时,他们比谁都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那种意境。两位青年在欣赏中央乐团的精采演出时不禁鼓起掌来(按习惯,交响乐各乐章之间是不许鼓掌的),猛然发现别人并没有鼓掌,他俩马上把手缩回来,浑身的不自在。恰巧他们旁边坐着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总偷看人家,见人家鼓了掌,他们才敢鼓,进而使劲地鼓。请别笑话他们,由不懂到追寻着懂,从圈外主动进入角色,文明就是这样演进的。

——他们还希望从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天津轧钢一厂青年工人韩守忠,自学服装设计、制作已经十多年了。艺术节上他参赛的服装得了三等奖。艺术节之后,他又自己设计、制作了80多套时装,自费租场地,租模特儿,举办个人时装展览,为此花了几千元的积蓄。有人表示很难理解。小韩有自己的想法:我倒要看看不从钱上,而从事业上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我的作品总有一天会送上巴黎的时装大赛。

寻求不自今日始,寻求也不会明日停。但历时12天的艺术节的确是寻求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正如青年们所说:艺术节也是我们的“狂欢节”。它就象一场好梦:因为它妙不可言,所以它好;因为它太短暂了所以是梦。

文化不只是文化人的事情

天津市一位党的宣传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是负责抓文化的,如何使天津的文化建设尽快繁荣起来,是我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共青团搞的这次艺术节,我看到了一支队伍,感觉到一股力量。看来,文化不只是文化人的事情。”

专程来天津参加艺术节“改革、文化和青年”研讨会的一些青年学者也颇有感触地说:今日的共青团,已经在文化建设上显出优势;今日的团干部,不少也是很有思想的文化人了。

艺术节过后,团干部们深感,改革开放的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共青团抓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形成青年文化氛围;而青年文化氛围的形成正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一部分。以文化为“抓手”,共青团就会给青年以新的感觉,新的印象。

这次天津青年艺术节,是一群非文化人,以非“系统”的工作方式,传播了非文体活动意义上的文化种子,最终赢得了青年发自内心的非礼节性掌声。

文化不只是文化人的事,共青团可以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团市委艺术节共青团
遇见艺术节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创文巩卫”,我们在行动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