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死亡地带

1987-08-24姜骁军

中国青年 1987年2期
关键词:未婚妻军人战士

1985年6月,云南前线,某炮团地下指挥所。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一个炮连的指导员。当时,他几乎没讲话。别人讲:姜骁军,大学中文系毕业,原在军里当干事,战前一个多月申请到连队带兵。发表过小说,也发表过军事论文。他依旧没讲话。最后,他说:去我们炮阵地吧!我们去了。他从自己那间阴暗、低矮的猫耳洞里摸出一把小提琴,为我们和他的士兵们伴奏。我们唱了全阵地都响彻的《十五的月亮》。我们向他提了一串问题,他似乎听见,又仿佛没有听清,回答都很离题。他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模糊,看不清楚。“写给我们?”等我们回到北京,他的稿子便寄到了编辑部——《我自豪,我是一个军人》。

我们和他间断地通着信。他每每写来一张小纸,几行大字。1986年9月,我们又见到他,他所在连队已回师。因为已成熟人,我们的问题便提得毫无顾忌。他仍旧似乎听见,又仿佛没有听清,回答仍旧很离题。我们怀疑他还没有从阵地归来。“写给我们?”我们仍旧固执。这次,拖了很久。稿子终于寄来。军人不食言。

——本刊记者

记者:经历了和平—战争—和平,你有什么感受?

姜骁军:对“和平”这两个字,过去的感觉基本上就是柔和宁静的意境。沐浴了战争再来对和平进行反思,便感到和平并不是鸟语花香和欢声笑语的同类项。和平同样是一种战争,是走在战争前面的战争。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如果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计划与进行反侵略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相脱节,势必贻患无穷。从更广阔的社会角度看,和平环境中的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要推进,更是一场艰巨的战争。如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只有这场全面而深刻的战争取得胜利,任何军事意义上的战争才能无论何时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场战争,在前线战士与后方青年之间产生了一个热点话题—理解。或者说是寻求理解。不是说同代人之间就不能存在理解不理解的问题,但这种集中的意向,却使我看到并且要说,对于今天的军人,特别是青年军人,要理解他们必须首先要了解他们。你了解了他们,才能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举动。这不仅只对军人而言,只是战争与和平的强烈的反差使得军人的理解与被理解显得尤为醒目。对于这种理解的强调,我觉得是不是要作这样的面面观。首先,理解是认识的深化。你要理解军人,就要认识到:军人是一种昂贵的职业。人们常说,选择了军人就是选择了牺牲。和其它职业相比,军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生命作为成功与胜利的代价,以能为祖国的和平昌盛流尽最后一滴血当作最大的光荣和骄傲。只有设身处地于这个大意境,才能看到军人的价值,才能明了军人之心的律动。否则,就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面对死亡义无反顾,为什么抛开万元户的享受走进战争的行列,为什么放弃去国外继承财产的机会奔赴前线随时准备牺牲。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战士临战训练阶段收到未婚妻一封信。姑娘在信上埋怨他,说凭他的智力应该去考大学,去当万元户,那样脸上才有光。如今倒好,有可能死……战士讲,未婚妻说得都有道理,唯一的错误就是她不懂得,作为军人,最能给自己增光的就是为国抗敌战死疆场。当然,她也就不能理解我。后来,这位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口袋里装着两封信。一封是写给未婚妻没来得及发出的情书,一封是未婚妻寄来他还没来得及看的绝交信。每当想到这件事,我都对着另一个我说:你这个军人是否理解了军人?军人理解的爱就是让爱着的和爱过的永远幸福,他们表现出的这种爱的谅解要比爱的谴责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理解的最好方式是打破心的闭关自锁,让心灵“对外开放”。战争引起的理解话题,多少反映出过去在一代人中,群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缺少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有对话,才有了解与沟通,才有探讨与争鸣、深思与反思,才有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有一位战士上战场前,请求和一位陌生的姑娘合影。别说别人不理解,当时战友们也都莫名其妙。这位战士说,他家住农村,弟兄三人他最小,两个哥哥因各种原因都未结婚,妈妈说这一辈子就指望他娶个媳妇。他没有别的念头,只想让妈妈看看儿子已有媳妇了。即使牺牲了也能给妈妈带来一点安慰。回来后,我常向朋友们讲起此事,他们在深思中都觉得对军人有了新的了解认识,因此产生了更广义的对话而带来更深一层的理解。

记者:如果重新选择,你还选择军人吗?为什么?

姜骁军:我的回答什么时候都是肯定式。有时我想,如果问电影演员为什么选择了这一职业,他回答一次“热爱”也就足够了。但军人回答一百次,也还是有人要问为什么。这大概是因为军人的名字叫“牺牲”吧。知道牺牲,还要步入,便使人去探究更深奥的缘由。其实,还是简单的两个字:热爱。当然,这种热爱不是娃娃倾慕军装式的,而是基于对军队性质的伦理学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军队是国家的一面旗帜,只有军队的强大,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这种伟大的保证本身就焕发出诱人的魅力和迷人的神采。军事科学,战争艺术是一座神奇的宫殿,博大精深,对于它的研究探讨是无止境的,引人入胜的。

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军人可以说是顽强拼搏、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直至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体现崇高精神的职业都不乏成千上万的追求者。从气质上谈,我个人总觉得军人是一种男子汉的职业,它充满了阳刚之美、搏击之美、气势之美和壮烈的献身美感。这种感受远不是从影视屏幕、小说故事里能理会到的。战争作了最完美的烘托和注解,有个排长牺牲后,他的遗物中有给军校同学的一封信:“……打了两仗我还活着,挺幸运。如果下次战斗死了,我也不遗憾。我很高兴,因为这场战争让我发现了自己,我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里说的男子汉是一种理念的借代称谓,这种理念就是祖国人民需要时,抛弃自我、义无反顾;和平正义需要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军队,正是这种男子汉气质最好的容器。

的确,如果用“讲实惠”的眼光看,军人没有多少“油水”可得,既不能发大财,成为万元户,也不能名利双收,屁股后面跟一串崇拜者。但正如“活着要吃饭,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道出的哲理一样,人不是物与金钱的奴隶,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精神是人生的维生素。在前线作战,每月拿十几元的战士还是拿十几元钱,在狭窄的、洒满战友鲜血的山岳丛林小道同侵略者拼杀。曾有记者到战区采访,话语及此,战士回答:如果为了钱,就是黄金铺满战壕,我也绝不承包一厘米。这就是精神。这种精神是创造伟大与不朽的源泉。而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精神的堕落与崩溃。前线的猫耳洞里就写着这样的对联:甜中有苦苦中有甜一人辛苦万人甜;圆中有缺缺中有圆一家不圆万家圆。横批是:心甘情愿。这是军人精神世界里最动人的诗意。在人这个宇宙空间里,所有的花朵都要凋落,唯有精神之树常青。

这次对越还击作战使我对军队,对军人,也对我自己有了更新的思索,这种思索自然产生的结果之一就象一位军旅诗人在诗中写的那样:如果让我/选择一百次/我将一百次地在/共和国的血红色疆场签名盖章。

猜你喜欢

未婚妻军人战士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军人就该这个样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未婚妻的前世
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