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骄子”之死

1987-08-24沈英甲

中国青年 1987年2期
关键词:副处长才干对口

沈英甲

他去了,一共活了二十三个年头。

他走得很从容,却没有得到崇敬和荣誉。

他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一个令人羡慕的大机关工作。上班不到二十天,他就亲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就象一堆燃不起来的篝火,还没见到亮光就永远熄灭了。他的身后留下了一片叹息声和深深的遗憾,更多的是令人心头沉甸甸的思考。

他生长在一个小县城里,是兄弟中的佼佼者,家中公认的秀才,因此格外受到兄长们的疼爱。退休后开着一家小店的父母手中很有点钱。儿子上大学时,他们一次就给了他800元零用钱。哥哥、姐姐也接长补短地给他钱花。此后,在大学读书期间,父母每月定期给他寄去80元零用,这比他大学毕业定级后的工资还多。母亲在他死后回忆说,孩子来北京报到时,她给了200元钱,其实学校已按规定发了路费。姐姐和姐夫还送给他和女朋友一人一套西装。真是“万物皆备于我”啊,他可以一门心思投入学习和工作了。

他在大学的时候不大爱说话,没有人知道他每天在想什么。唯一听过他“直抒胸臆”的人后来回忆说,他曾踌躇满志地说过,凭他的才干可以当总理。话虽不多,却可以看出他自视甚高。他也的确一帆风顺,当上了优秀团员,毕业前入了党,还交上了女朋友。政治上,生活上,一个大学生所能得到的他一样不缺。

毕业分配到了。令人吃惊的是,好象他可以随意挑选工作似的,没走出校门,他已经调换了三个工作单位,而且这三个单位分布在两个省城和一个直辖市里!可他还不满意,又重新挑选,第四次他选中了北京的这个大机关。他如愿以偿。上任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划:五年八年能当处长。可他才熬到第五天就受不了了。因为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他必须到基层去锻炼一年。他人虽然去了,但给同学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都是大机关的。他还关照一位十分关心他的老师:千万不要对同学说我在基层。

第五天他跑回单位说,要么调回大机关,要么调走,理由是“不对口”。领导沉吟片刻,没有同意他离开基层,但同意给他三天假,让他“对口”去。三天后,他回到这位领导面前—没有单位要他,他开始糊涂了,一个堂堂大学生怎么会没有地方要呢,我们国家不是很缺少高级人才吗?他愤慨,失望,却没有想一想,刚毕业就已经换了四个工作单位的他,在第五个单位能安心“发挥才干”吗?

又过了三天,他走进了人事部门,把一个信封扔到一位副处长眼前。他的神情充满自信,动作老练而坚决。这位副处长以为来人弄到了什么大人物的签名信件。他打开信封一看,好一个“大首长”,竟是一叠“大团结”整齐地躺在里面。这用意太明显了,副处长生气地掷还了信封。

天哪,他的思想被轰毁了。难道连钱也不灵了?他现在真的转向了,一向畅通无阻的路怎么突然出现了阻碍?他并不是那种涉世不深的单纯青年,生活在小县城,人所共睹的不正之风也深深影响了他。他并非不知道这中间的是非曲直,只是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使他忘乎所以了。

可怜的他,第二天意识到事情有点“复杂化”了。他也隐约懂得一点法,听说过行贿是一种犯罪行为。直到这时他才想起了自己的身分和面子,这是他最看重的两样东西。

正巧,第二天机关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和国家体制改革的讲话。他越学越觉得是冲着他来的。对号入座,他感到无地自容,觉得一切都完了。下午,他走进领导办公室,进门就哭,要求调回原籍工作。领导再三安慰他,他只说了一句:不用费心了。谁能想到,这时他已经鼓起勇气选择了一条绝大多数人都不走的路。奇怪吗,改正错误比死还难。也许他想到了自己当处长的规划,当总理的志向,和一向受到的赏识、器重,而这一次过失将把这一切都埋葬了。在留下的日记中,他感谢领导对他的关心。在给女朋友的遗书(一张纸条)中,只写着他有几百元钱放在什么地方。他也许想不出比这更值得留下的话了。二十岁正是有待一展宏图的年华。他的死是令人痛心的,同时也为这个年龄、这种阅历的青年们留下了一面镜子。

猜你喜欢

副处长才干对口
学会闭嘴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喝 茶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扯皮处的解散
一份批示的上呈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