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让生病从坏事变成好事
1986-12-30田诚
田 诚
人当然最好别生病。疾病使人痛苦、忧愁、能力下降,工作和学习被耽误,并且一人有病,全家为之不安,有些病还有传染给他人的危险……正如马克思所说:疾病使生命的自由受到限制。
但是,已经得了病的人,能不能在提高认识、接受教训的情况下,使患病从坏事变成有点益处的事情呢?除去有些病(如麻疹)能使人获得终身免疫力以外,生病是不是有可能从下面这些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起“反面教员”的作用和激励的作用?
1、给患病的人和他周围的人敲起警钟,促使他们注重卫生和养身之道,或从此积极锻炼身体。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人倘若不生病,就会不知道节制。”人们之所以反复冲洗瓜果、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得过饱、节制性生活……主要因素之一,是自己吃过苦头或看见别人被疾病弄得痛苦万分。反面教员常常比正面教员说话更有威力。有些爱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风凉话的人,在事实的教训下,改变了麻痹思想。很多坚持冬泳、跑步等体育锻炼、身体由弱转强的同志,是在疾病的折磨下,才下决心发愤图强的。失败(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遭受挫折)常是成功(战胜疾病)之母。从“人怕疾病”可以转化为“疾病怕人”。
2、使人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学会自我观察和自我医疗保健的知识和方法,从而防止疾病的发展或复发。“久病成医”,这句话有一定的事实根据。通过亲身或亲近的人患病,取得对疾病的丰富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规律,从而有效地对付它。甚至有的医生,也在病中体会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一些知识。没有学过医的人,可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富于针对性地勤奋学习有关的医学知识。
3。锻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伤、病这些生活的波折会使意志薄弱者消极悲观,也能锤炼人的意志,使之更加坚韧、更加耐心。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高士其、张海迪等同志;他们将与伤病作斗争的毅力移注于事业,更为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有的同志,原来比较急躁、爱生气,当认识到自己所患的病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之后,便努力克制,改造性格的消极方面,使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不再过多地计较小事,
4、医科院校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里老有人生病,深感医护工作意义重大,因而立志习医。广州一位同志,母亲患病时他深感住院难,后来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集资为老年人办了一所益寿医院。
5、对于领导干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来说,患病是他们以病人这种“角色”出现,体验生活,接触医务人员和调查了解医务卫生部门的工作状况的一次好机会。上海曾有一位哲学教师患癌症后去各医院求医,发现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大相径庭,于是研究起医德问题来,发表了几篇有分量的论文,引起了卫生部领导和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说这些,当然不是提倡生病,让人们无病去找病。而是说,生病这件坏事既然发生了,就要以革命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它,在患病中得到教益,以病室为课堂,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方面,在医务人员、亲属、同志的帮助下,早日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在可能范围内收获一些副产品,如意志锻炼、卫生习惯、保健知识等等。人的一生中,波浪起伏,会遇到多种考验。希望您在疾病临头的时候,考出一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