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叩开了神秘王国的大门
1986-11-01张欣民
张欣民
1971年初,正是严寒的冬天,朔风吹得枯枝瑟瑟发抖。一队“初中毕业生”挺着胸脯跨进了首钢的大门。个子不高的王贺钧和同伴一样,背着一个绿色挎包,好奇地看着眼前陌生的一切。挎包里只有个铝饭盒、一把勺子,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们的头脑,实际也象这空空如也的挎包……
说起来可笑。这算什么初中毕业生呵,三年过去了,王贺钧走出校门时,提起“一元一次方程”还以为是什么重要工程呢。
王贺钧带着这样可笑、可悲、可怜、可怕的“白纸”走进了首钢的大门,坐在当时的总计控室制氧站仪表室当上了仪表工。
仪表室的仪表有许多是进口设备,一本本英文字码的说明书如同天书。连方块字都认不好的人只能管这种书叫“豆芽菜”——这也是象形文字的发展吧。装满豆芽菜的书扔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一次,仪表出了故障。小师傅看着老师傅,老师傅干瞪眼,只好请来技术员。技术员把有豆芽菜的书打开,看了一会儿,便把故障排除了。王贺钧胆怯地问:“这是什么书?”技术员告诉他:“这是设备维护说明书。”
书,能解决这么大问题。王贺钧第一次认识到了书的价值。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他不知道这是哪位先人说的,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要读书!”他象新时代的高玉宝那样呼喊。
幸好,广播电台开办了英语初级班讲座。王贺钧买了一本英语小册子,开始了“ABC……”的学习。下班回到家里,听完英语广播后,他便抱着说明书查字典。开始,一天翻译不了几个单词,后来一天竟能翻译几行、几页了……一年以后,他终于把厚厚的设备维护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
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当个仪表工学英语有什么用呢。他确实也没有什么明确目的。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看懂这些资料,当个好工人就行了。谁能想到,就因为他从此打下了英文基础,十年以后,在首钢电子计算机应用研制中,他大显身手了。
迎接机遇
开发二室有十三个人,其中十一人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一人是中专生,只有王贺钧是没有学历的。那么,他是如何跻身于知识分子行列的?
学习。学习使他开阔了眼界。一本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说得多好啊。王贺钧自学完英语后,渴望到更加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王贺钧不仅学完了初中课程,而且还自学了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脉冲电路、现代控制论等大学专业课程。为了弄通一门知识,他常常把几个院校的教材统统找来,比较它们的差别,寻找共同点吸取精华。
很快,这个面孔黝黑,貌不惊人的小伙子被人刮目相看了:仪表出了故障,小师傅看着老师傅,老师傅看着小王。每当这时,他总是不声不响地把故障排除。
打倒“四人帮”后,崇尚知识的暖风又回归大地。定级要考试,升级要考试。当许多人战战兢兢地定进考场时,他却泰然自若地迎接了一次次挑战。
1978年的一次升级考试中,当时只是二级工的王贺钧,在规定的两个小时里,不仅答完了自己的试卷,还答完了七级工的试题。结果在两个阶梯的考卷中,他都拿了第一。
“王贺钧怎么到你们班的?”我问班长老杨。
“听说他技术不错,考得很拔尖,我就想把他调到我们班。”老杨吸了口烟,沉思了一下,说:“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他已感到维修仪表不解渴了。他要钻研计算机。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啊。我找到车间,车间握着能干的当然不放手。那不行,你不能窝着人才。我急了,找到室主任。室主任对他已有所了解,一拍板:调。就这样,他跟计算机打上了交道。”
“就这样……”多么简单。但是为了“就这样”,王贺钧做了将近十年的准备。
初露锋芒
改革的年代,宏伟的四化大业,使各类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1983年,首钢决定对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一烧结进行技术改造。“我们的改造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首钢人不愧有敢于为首的气魄!美国贝利公司的“网络90”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号称到九十年代仍然领先的设备。首钢首先选到了它。“我们用人要用有真才实学的人!”电子开发公司在酝酿筛分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人选中,首先选到了他一一王贺钧。这不能不说领导是有眼光、有魄力的。要不然,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一个人才济济的单位为什么偏偏选到他?
任务压下来了,边干边学,反正没有退路。要降服它,先要摸透它的性能。王贺钧抱来了“网络90”的全部技术资料。
此时,他显得得心应手了,英文能力有了用场。为了让别人也能掌握这些新知识,在所领导主持下,王贺钧和另外几名工程技术人员连夜动手翻译。整整20多万字,翻译成了五大本,王贺钧一个人就翻译了8万多字。
不要总认为自己学习到一点知识当时用不上就苦恼。一个人要在地球上生活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学过的东西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这也叫知识贮存吧。贮存在脑海里,用的时候一调就出来。
从开始接触资料到“网络90”正式投产,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王贺钧所负责的筛分系统是几个系统中最复杂也是最先投入使用和最为成功的系统。从此,一烧结以其技术先进,干净整洁而闻名于国内外,并荣获国家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全优奖。
美国专家的脸云开雾散,伸出大拇指说:“Allright!”“我们没想到你们干得这么快,这么好!”
重庆一家自动化所的同志听了“网络90”设计安装、调试工作后直咋舌:“在我们那儿,起码要干八年。”“八年后计算机又换代了。”王贺钧笑着说。
这一切,换来了首钢的骄傲,首钢的自豪!
谁都可以得到金钥匙
我敲开了苹果园二区一家的门。王贺钧住在这里。
王贺钧不在家,从他母亲那里我了解到,王贺钧除了学习和工作比别人付出更大的辛苦外,在生活中,他还有着更多的乐趣:养鱼、种花、看足球赛、听京剧、下棋、打扑克……不同于别人的是,这些业余爱好只要遇到工作和学习,就必须无条件地让路。学外语那阵子,回到家什么也不干,到家就捧书本。电视讲数学,他又跟着学。白天他上班,让他母亲用录音机录下来,晚上回家再听。
我从王贺钧那装得满满的两个书架上抄录下几本书的名字:《实用无线电手册》、《晶体管电路》、《业余摄影实用手册》、《花卉栽培与盆景》、《桥牌打法》、《英语》、《现代日语实用语法》(他现在又在开始学日语了)、《大众菜谱》、《红楼梦》、《唐诗选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简直可以开个图书馆了。我记起了一首诗:
书,是这座小屋的财富
书,是洞开瞭望世界风云的窗口
书,是锋利的劈向愚昧落后的巨斧
书,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
我又想起了那个神话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到金钥匙的可能,关键是你能否持之以恒地追求。
自学,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的道路。
后记:王贺钧最近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和首钢四化尖兵,并晋升为助理工程师。
(陈素芬摘自《八小时以外》)
(插图:周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