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的奇异反差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1986-09-25缪俊杰

啄木鸟 1986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人格改革

缪俊杰

由于中篇小说崛起,佳作迭出,报告文学似乎被人们冷落了一阵。今年开春以来,《唐山大地震一一7.28劫难十年祭》、《一个傻子和一个瓜子市场的兴盛》、《洪荒启示录——洪河两岸访灾记实》、《中国的“小皇帝”》等气势磅礴、丰厚真实的作品相继问世,使报告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势头。在这批引起轰动的作品中,李玲修的新作《问心无愧》(载《啄木鸟》1986年第2期)也该是值得重视的一篇。作家选取改革时期出现的一个具有奇异反差的事件和一个人格自我实现的典型人物,笔酣墨畅地加以描绘,从而烛照出我们时代生活发展的轨迹,获得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我的记忆里,李玲修的报告文学大多是写知识分子、运动员或服务员的命运际遇的。象《笼鹰志》、《价值》,以及收集在《足球教练的婚姻》集子中的十四篇作品,通过一些新颖的角度,用传神生动、朴实酣畅的文笔,表现了知识分子、运动员们的命运和心灵的历程,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美呈现给广大读者。《问心无愧》所描写的则是作者从前较少涉足的工人生活,从一个横断面去解剖变革时期复杂多样的生活形态,揭示普通工人的心灵世界,同样把生活中的美呈现给我们的读者,以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

李玲修把这篇报告文学题为“献给理想大厦的施工者”,也许是意味深长的。这里所写的是一个普通建筑队和他的队长。哈尔滨市南岗区建筑维修工程公司第二施工队,在全国千百个建筑队中算老几?这个施工队的队长常祯的名字何曾见过经传?没有。与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相比,他们是再普通不过了。然而作者却把“理想大厦的施工者”的桂冠加到这些普通人的头上,是不是廉价奉送?是不是故弄玄虚呢?也没有。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在社会主义四化的建设中,他们为理想的大厦加砖添瓦,他们确实是值得讴歌的人物。他们不愧为“理想大厦施工者”的光荣称号。

作品的选材和结构都是很有特色的。作品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错落有致地把生活中出现的奇异反差,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问心无愧》波澜起伏,情怀迭宕。开篇就颇有气势,引人入胜。“南建二队”队长常祯“才不惊人,语不出众”,在短短几年内却成了“两次轰动哈尔滨的人物”。一九八○年他领导的南建二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万米工程全优的金牌”;不到三年,他突然又成了贪污五十万元的“大贪污犯”。在生活中这种奇异的反差是富有强烈的戏剧性的。这个常祯究竟是优秀的建筑队长,还是“大贪污犯”?作品给人以悬念,读者也随着作品所描写的故事的展开,心潮起伏。

不过,作品的写法与一般的“破案”作品不同,它并不着重去写案件本身以及如何使这桩冤案得到昭雪,而是揭示在改革时期出现这种“反差”现象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原因。故事的发展没有大起大落,但对生活的解剖却非常深刻。为什么一个曾经拿到金牌的建筑队长,突然被说成为“大贪污犯”呢?为什么一个人的形象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有群众一语道破:“这年头,谁干事谁挨整,谁改革谁招灾”。此语虽系群众中的激愤之辞,但在相当程度上道出了某些难于否定的事实。常祯这个普普通通的建筑队长,突然成为众矢之的,有人甚至上告到中央总书记,中纪委批转省委,由省、市派工作组调查,如此声势浩大来清查这个“案子”,与常祯推行的改革是不无关系的。党中央领导的当前这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必然要打破某种与社会发展趋向相违背的传统习惯势力,必然要触动某些人不应该享有的利益;不客气地说,改革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在一场巨大的变革面前,有众多的人拥护、支持,为之而奋斗;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仿徨、反对,甚至加以阻止破坏。在对常祯的评价上所出现的奇异反差,正是这种改革形势下纷纭复杂生活形态所呈现出来的折光。常祯申请入党时,人们就觉察到:“有人在常祯身边品着,总觉得有股暗劲儿跟他过不去。这股暗风劲儿象旋风,似烟雾,到底来自哪儿,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却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暗劲”,这“暗风”是什么,从何而来?谁也说不清楚,但谁也能感觉到。报告文学和小说毕竟有些不同。蒋子龙改革题材的作品《乔厂长上任记》在展示“千奇百怪的矛盾,五花八门的问题,把乔光朴团团围在中间”的氛围时,写了一个耍滑头、施诡计的副厂长冀申;柯云路的《新星》,表现古陵的矛盾,写了阻在李向南面前,使他寸步难行的绊脚石,塑造了一位谙于世故、满口革命言辞的顾荣的形象。在《问心无愧》中站在常祯对面的,阻碍改革的是谁呢?作品没有说,读者也无从查考。作者只在最后轻轻地带了一笔:“事实证明,不是常祯是鬼,而是写信的人是‘鬼。‘鬼在哪里?‘鬼就是那些闹分裂,拉山头的人。他们企图拉常祯离开南建二队到自己山头来,并许以职务和高待遇。而常祯拒绝他们的拉拢,他们便怀恨在心,找来个笔杆子写信诬告。”我想事情可能不那么简单,作品含而不露,没有直说。不过,即令如此,作品的锋芒所向也是很清楚的,它的批判的力量已力透纸背。我们应该谅解作者。她用的是曲笔。不过作者并没有完全回避矛盾,细心的读者会从作者的描写中找到答案。作品这样写道:常祯遭诬告以后,群众困惑不解。最关心常祯的郑大爷苦苦思索。“想来想去,郑大爷得出几个结论:常祯是正派人,就要得罪那些不正派的人;常祯要搞改革,就要得罪那些思想僵化的人;常祯要不谋私利,就要得罪那些为私利拉拉扯扯的人;常祯要抓出一支铁的纪律有理想的队伍,就要得罪那些自由散漫身上带有旧习气的人……。”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人际关系上纠葛的起因,也是人们心理上不平衡的根源。通篇作品没有写一个对立面人物,似乎缺少刘宾雁报告文学中那咄咄逼人的锋芒,但作品仍然有深刻的批判力量。李玲修善于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衬托出不美好的事物,让人们在对美好事物的崇敬、追求中摒弃不美好的、丑恶的东西。我们从《问心无愧》中,同样看得出这种创作风格。这正是她的报告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趣味。

近年来,我国小说创作的探索中,似乎特别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倡导人格的自我实现。我认为,如果能够以深厚的生活为根基,遵循艺术的客观规律,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主人公人格的自我实现,对于塑造具有丰富性格的典型人物是有开拓意义的。报告文学同小说不同,它不容许用虚构的情节和故事去“塑造”典型人物,却可以用集中概括的艺术手法,充分展示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的性格。在充分注意人物的主体意识,展示人格的自我实现方面,报告文学创作是可以借鉴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的。在《问心无愧》中,我认为作者充分注意了表现人物的主体意识,表现主人公的“人格的自我实现”。

在读这篇报告文学之前,我没有读过任何有关常祯的报道材料。我不知道作者对常祯事迹的描绘有没有夸大或缩小,也很难用人物本身的真实判断作品的真实性,我只能从作品论作品。读罢作品,我仿佛看见,站在我们面前的常祯是一个正直、豪爽的硬汉子,是一个胸怀开阔的血肉之躯,是一个富有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改革家。

常祯不是作者生花妙笔塑造出来的“神”,而是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富有智慧和魄力的改革家。改革是一所教育人培养人的大学校。改革往往把一些本来很普通很平凡的人,推上英雄的轨道。常祯正是改革的潮流把他推上历史的大舞台的。作品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常祯的“人格自我实现”的历程。他原是一个木工,一家三口只有三十六元工资,生活拮据,常常有吃没烧,他只好离开国营企业到一个公社维修队当木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之风,吹绿了中华大地。时代的浪潮把常祯这样一个埋没在生活底层的平凡得象一株不惹人注意的小草一样的普通劳动者,推上了创业的大道,改革的前台。他开始不懂什么企业管理,也不懂得什么政治思想工作,一不顺心就发火。他不懂得什么选贤任能,全凭哥们义气那一套。他开始还不是共产党员,不过是一个“杂牌军”的“头头”而已。他的建筑队是真正的“杂牌军”,其中有心灰意冷的返城青年,有焦躁不安的待业者,有刑满释放分子,有派出所挂了号的“前科”人物。然而改革锻炼了常祯,使他增长了才干。他用改革的手段改造和发展壮大了这支队伍;他用改革的手段克服了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困难,解决了前进中的问题。今天,这个“杂牌军”已发展到一千多号人,有大小汽车,龙门架,搅拌机,一百多万元的施工设备,是可以同时建十几栋大楼的响当当的建筑队了。建筑队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常祯的英雄主义理想、纪律的形成,就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于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的价值观念受到扭曲。只是教导人们做“驯服工具”,忽视了人们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地位,忽视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重要意义。现在,人们重新认识了自身的价值,重新认识了人们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感。不管常祯本人口头上是否讲过“价值观念”之类的话,但从作品所描写的他的行为来看,他已明确树立了作为社会主人翁的价值观。在当今党风不正、世风不良的某些地方,许多人想从公家那里搂一点,在建筑队里更容易搂,水泥、木料、砖瓦、电灯、电线,什么都有,可常祯什么也没要。人家从队里拿木料打家具,他却从自由市场上去买;请客送礼成风,常祯却从来不要,人家送他烟酒他退回去,一个工长送他电扇他也退了回去。不光份外的财他不发,份内的财他也不贪,有次他得了八十元奖金,他买了一把钢笔发给办公室每人一支。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表现出主人翁的态度,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高尚的理想和情操,从而达到“人格的自我实现”。

《问心无愧》在描绘常祯的英雄主义的品格时,并没有把他理想化、神化,而是写出了他内心的感情,揭示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他的“人格的自我实现”更加深化,更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积极要求入党,当他意识到由于他暂时不能入党使别人也受到连累时,他主动找党委书记说:“党的大门是永远敞开着的,够了条件就入,不够就不入。这回你也别瞒我,我也不瞒你,我明白组织上有难处。我这个情况不好批,我正受审。可不能让另一个同志也跟着受牵连啊……”。他襟怀坦荡,但也有苦恼。当他一而再受到审查时,他也感到委屈。他的同事孙福昌、周振远邀他到松花江边谈心时,这个硬铁砸不倒的硬汉子,一见这兄弟俩竟象孩子一样委屈地哭起来。

常祯也撂过挑子,他的心境只有郑大爷理解,“现在他遭到诬告,他有点心灰意冷,这也难怪,他也不是神仙,他就不知道委屈?”作品正是写出了他的刚强,同时也写出了复杂的心境,才使这个人物的性格显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李玲修的报告文学很少故弄玄虚、故作艰深,她也不生造一些所谓“哲理”来加以炫耀。她的作品质朴,但充满着激情。她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总是充满着热爱。她总是赋予她所讴歌的人物以美好的感情。在《问心无愧》中,她表现了深邃的思想、深沉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比如,她写道:“施工中,有阴云,有风雨,也有冰雹和炎阳,但他们没有停工,没有待料,更没有虚假和欺骗”。这看来是一种客观的描写,实际上一语双关,表现了作者对常祯及其战友们的主人翁态度的讴歌。作品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将来,在二○○○年那个辉煌节日来到时,他们会面对后代子孙的询问,回答说:‘在那个大变革的年月,我们没有游手好闲,我们没有昏昏沉睡,也没有在吃喝玩乐中消磨时光……我们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问心无愧!”这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笔,不仅使常祯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而且暗示出这样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理想、道德和新的价值观念。我们重视“人格的自我实现”,就是要我们在四化建设中,把这种价值观念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问心无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许正在这里。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人格改革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改革之路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改革备忘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改革创新(二)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