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国家专利为什么没着没落?
1986-08-20夏岱岱
夏岱岱
这是宝鸡市岭北工业公司目前唯一栖身的场所——一间约17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桌柜板凳拥挤不堪,不大的空地上也都存放了大大小小的机器部件。围坐在桌前的人们一个个脸色阴郁,空气象凝固了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屋外春意盎然。鲜红的巨幅标语挂满了大街小巷,在春风中抖擞着,与伸向蓝天的嫩枝绿叶相呼应。宝鸡市向某优秀汽车售票员学习的蓬勃运动正在展开,而被学习者恰巧与这屋内愁闷的人们中最苦恼的一个有着类似的光荣经历。去年末,他们在北京前后脚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肯定与勉励。眼下,一个成了宝鸡市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另一个却面临事业败落名誉扫地的惨境。他就是刘志亮——走投无路、即将垮台的岭北工业公司经理。
1985年12月28日下午3点,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小礼堂内,气氛热烈,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证书颁发会正在举行。李鹏、胡启立等国家领导人亲临会场,向与会的专利人或专利人代表颁发证书。掌声中,一个相貌朴实,个头不高的中年人来到李鹏面前,副总理盯住他胸前的牌牌问:“你是陕西的刘志亮吗?你们公司研制的独轮手扶拖拉机有什么特点?”刘志亮起初有点结巴:“独轮手扶拖拉机是,是一种以耕作为、为主的小型轻便农业机械,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及林、林间进行耕作、除草、喷药、运输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动力输出,它操作灵活简便,成本低,特别适于目前农村责任制后一家一户农民的需求。”副总理连声赞“好”,紧紧握住刘志亮的手说:“回去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天晚上,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里,向全国播放了这一镜头。喜悦和兴奋陶醉了刘志亮,回到宝鸡,他不歇气地向公司的上级领导宝鸡市渭滨区政府作了汇报。没想到领导一声不吭,在难耐的沉默中刘志亮有点蒙了。恍恍惚惚间,听见一句冰凉刺耳的话:“老刘,这次你的身价又抬高了……呀…”刘志亮的心沉了下来,转身颓然离去。以后,刘志亮三番五次找领导,只求帮助公司解决一小块供研制样机的场地,无人理睬;对外联营,又总有人中途作梗,化为泡影。怪不得岭北工业公司的人全耷拉着脸。
今年7月下旬,一位热心的西安读者将情况反映到编辑部,于是记者来到宝鸡。在调查了解中发现,这项国家专利之所以没着没落,背后存在着复杂深刻的原因。
8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宝鸡市渭滨区所属的一些集体企业正处在非常不景气的状况中,急需管理人员。不知咋地,区政府物色上了刘志亮。他,中共党员,有多年的生产管理经验,任四机部直属厂——建光机器厂生产总调度。为了聘请到他,区政府和厂方再三交涉,不惜使出杀手锏,以建光机器厂在渭滨区地盘为由暗示警告。刘志亮的态度很鲜明:一个共产党员应积极响应党的改革号召,小厂大厂都是党的事业。末了,厂方让步。83年7月,
刘志亮毅然应聘于渭滨区,任电工机械厂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迈出了献身改革的第一步。那时,刘志亮刚过不惑之年,想的是如何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没有想到他已经离开了一条他比较适应、比较保险的道路;等待着他的不仅是企业经济的问题,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磨难,他以后才逐渐尝到。
电工机械厂是连续亏损4年的企业,设备毁坏,库存材料卖完,债务高达几十万元,工人回家自谋出路……当务之急是恢复企业的生产。刘志亮多方奔走,四处联系,解决了工厂无米下炊的燃眉急茬。企业开工了,工人有了饭吃,刘志亮就着手整顿企业,他像当年所有的改革者一样,大刀阔斧,很快使厂风、厂貌、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谁见谁摇头的企业在改革的春风中恢复了生机。但怎么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的亏损局面?多种经营行不行?经过渭滨区经委的批准,刘志亮从厂子抽调部分人员,利用厂子的场地、设备,成立了宝鸡市设备安装公司,即一个企业两块招牌,三个月,纯收入就两万多元,结束了电工机械厂长期亏损的局面,工人拿到了奖金。路,走对了。刘志亮又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宝鸡市电子设备仪器厂、新陕联合贸易公司等企业,宗旨是利用这些企业的盈利,尽快还清电工机械厂过去的债务。为了统一管理这几个企业,84年11月6日,岭北工业公司成立,刘志亮任经理兼电工机械厂厂长及安装公司经理。“刘志亮”三个字在渭滨区叫响了,区委宣传部在当时的调查报告中,一连用了六个“敢”字形容他的开拓精神。他的改革事迹,也在84年12月13日上了陕西日报。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刘志亮不负众望,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而此时,独轮手扶拖拉机作为岭北工业公司研制项目,在电工机械厂正紧张地研制。
头开得太顺利了。刘志亮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有什么设想,上级就批准什么,批准了就轰轰烈烈地干,然而……
就在岭北工业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它的主管部门渭滨区工交局突然发文调整公司的经营范围,将原属岭北工业公司的上述企业划了出去,仅留一个有色金属材料加工厂归公司管辖,但这个厂的一切人事权,生产经营管理权,全由区工交局说了算,使岭北工业公司从一个经济实体一下子被架空,陷入连栖身之地都得向外单位租借的危境。85年6月,区工交局更索性将刘志亮的电工机械厂厂长和安装公司经理职务一并免去。前恭后倨,究竟什么原因使渭滨区政府对刘志亮的态度来了个大翻个呢?原因似乎很简单。几位区领导口径一致地对记者讲:刘志亮只能创业不能守业。岭北工业公司成立后,摊子铺大了,贷款多了,区里不放心;他又整天在外面,致使企业失控,财务管理混乱,所以……
但是,还有别的事儿呢。且看——
公司被调整以后,区工交局下文规定它今后的方向是对外技术投资,走开发联营的道路,允许它在海南岛办联营砖厂,指令要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于是公司向市农业银行贷款15万元。但当公司已向海南岛投资5万元,区工交局却两次派人去银行,要求中止剩余的10万元贷款,结果砖厂中途“流产”欠款须还,公司忍痛转项。记者找到银行当事人,当事人讲:第一次银行拒绝了区工交局的要求,但在第二次来人时,考虑到区工交局是岭北工业公司的主管部门,肯定有正当理由,就在没有通知公司的情况下中止了贷款。不过区工交局打招呼说,不能告诉公司是区工交局要求中止贷款的。银行担心公司凭贷款合同指责银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来人所持的介绍信。公开批文同意,背后派人拆台,区工交局的这一举动是不是有点令人费解呢?
有人说,刘志亮在改革中由于太“敢”了,得罪过不少人,其中就包括他的顶头上司——区工交局的要员们。如84年刘志亮为公司所管辖的电子设备仪器厂与建光机器厂洽谈,想联营组建印刷线路板厂,这样可与省内外彩电的生产配套,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在双方洽谈成功之际,区工交局忽然出面“短路”,把刘志亮撇开,提出由区工交局与建光机器厂联营,并由一个副局长任印刷线路板董事会董事长。电子设备仪器厂不高兴了,这本来是企业之间的联营,区工交局是政府机关,怎能见有利可图就把企业挤开自己来呢?电子设备仪器厂厂长以本厂名义发了两个文件,否定区工交局的决定,自己来任董事长。这个作法后来被称为“文革遗毒”,下属单位不能给上级机关发文否定上级的决议呀。刘志亮怡在外地,回来闻知此事,立刻批评那个厂长,同时以岭北工业公司的名义追发了两个文件进行“消毒”,保留了“政府官员办企业是违背中央政策”的不同意见。然而,已被触怒的这位副局长尽管时至今日还任董事长一职,却认定是刘志亮背后捣鬼,扬言非要把刘志亮整得在渭滨区无立足之地不可。刘志亮算是活该倒霉,反正这场“董事长风波”以后,岭北工业公司的日子也就真的不好过了。
85年后半年,是公司最困难的日子,刘志亮可以什么都不计较,却念念不忘公司研制的独轮手扶拖拉机。公司被架空后,刘志亮带着研制组四处租场地、借设备,抓紧研制。这期间,渭滨区的有关部门,冷嘲热讽者有之,袖手看笑话者有之,嘴上说说以示关心者有之,就是没有谁帮助研制组哪怕做出一两件象样的实事。一位区委副书记曾对记者说:“我给他们联系了区农机厂呀,有场地,有设备,一直到现在都在那里搞呢嘛!”实际上,研制组只在那里干了两个月,就被农机厂以场地另用为由撵了出去。从85年8月22日直到现在,研制组都处在无场地、无法继续研制的境地。
85年5月,独轮手扶拖拉机的设计经省专利局认可,作为专利上报国家专利局。岭北工业公司也意识到,再求领导支持已属无望,就自己想办法找出路。经过许多周折,公司与宝鸡市房屋统一建设办公室达成协议,接收已被撤消的原渭滨区红光机械厂。区工交局没有表示反对,还派巡视员参与了承包合同的制订。谁知在一切公证、人事、劳资关系都已办妥的情况下,区工交局出尔反尔拒不批准,还耍了一个令人愤慨的花招,用陕西人的话讲,就是把刘志亮“玩”了一下。当刘志亮去区工交局催问批准没有时,答复是“批了,已转区经委”。找到区经委,答复“局里根本没报来,你刘志亮的火不要朝经委发”。企业批不下来,就拿不到营业执照,拿不到营业执照,工商局就不允许开业,不开业工人就没饭吃。工人找刘志亮质问:“申报上去那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批?”刘志亮能说什么?工人找到区工交局,区工交局对工人讲:“你们归刘志亮的公司管,找我们干什么?是刘志亮没报上来。”工人们那搞得清这里头的名堂,一肚子的火全发泄在刘志亮身上,断闸、拉电线,吵着闹着要退出岭北工业公司。万般无奈,公司只得在今年6月将红光机械厂退回市统建办公室。记者走访该厂时,见厂门上至今还钉着一小块牌牌,上写:“门前三包责任段,负责人——刘志亮”。后来,记者找到区工交局张局长,询问为什么不批,张局长坦然答道:“刘志亮管不了呀!工人和他闹事,一旦批了,今后他管不了再推回局里,怎么办?所以批不得。”停顿了一下,又补一句:“这事我非常清楚。”望着张局长脸上逐渐荡开的笑纹,记者简直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了。只觉得在那张滋润的、心安理得的脸孔旁边,不时显现出另一张脸,这张脸因焦急、挫折而显得疲惫不堪——那是刘志亮的脸。
专利从批下来到现在,8个月过去了,李鹏副总理的期望言犹在耳,刘志亮就是寸步难行。红光机械厂的工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就是冲着独轮手扶拖拉机才投奔刘志亮的公司的,我们不是不知道他的日子不好过,但那是宝鸡市唯一的专利。相反,渭滨区有些部门的领导却表示:国家首批批准这项专利是轻率的,它的使用价值还不如一辆架子车。两种态度,泾渭分明!
宝鸡之行结束了。在归途中,盘旋在记者脑子里的不再只是一项没有着落的专利,更多的是我们的某些领导对改革者的态度。刘志亮在改革中有成绩,也有失误,但一切重大决策都是刘志亮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上级主管领导对刘志亮帮助引导得如何?总不能有了成绩,就全都出来登台亮相,发生了失误,就只是刘志亮一人的责任吧。陕西省李庆伟省长专门在报纸上撰文指出:对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出现失误,领导对改革者的功过是非,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对改革中的一些失误,领导要主动承担责任,满腔热情地帮助改革者,给他们撑腰壮胆。刘志亮说:“只要为公司解决一小块场地,支援几台简陋的车床,使独轮手扶拖拉机尽快转入实用阶段,我就很满意了,就算扶我上马了。”刘志亮的要求不过分吧。如果某些领导因为对刘志亮一个人有看法而漠视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置国家专利于不顾,恐怕不妥当吧。说得不客气点,是令人不能容忍的。
对于读者,我们希望大家想一想:刘志亮被再三聘请于前,被架空甩开挨整于后,暴露出当前改革中的什么问题?岭北工业公司前前后后的遭遇,只是个别领导与它为难,还是它所处的政治体制中有某些弊端?为什么无论刘志亮怎样努力,依然会步步遇险?为什么独轮手扶拖拉机被批准为国家专利后要转化为生产力,至今依然是遥遥无期?是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改革政治体制?
相信读者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正象我们相信:过去的成绩来自改革,今后的胜利还有赖于改革!(图: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