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李敏
1986-08-20裘之倬
裘之倬
一
李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爱女。
1937年10月,贺子珍由于去苏联治病,远离了延安,远离了毛泽东同志。1940年,4岁的姣姣(李敏)来到了贺子珍身边,母女二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开始姣姣在距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伊万诺夫城苏联国际保育院学习,她刻苦用功,成绩很好。
战争年代的伊万诺夫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气候寒冷,物资匮乏。在-30℃的严寒日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烧炉子的劈柴,甚至连火柴都很紧张,每天只发几块黑面包,人们在维持最低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李敏和母亲一起,用节省的钱物照顾在苏联读书的毛岸英、毛岸青。贺子珍每天织几双袜筒子送到厂里去换卢布,换来的卢布给毛岸英买书,给毛岸青买铅笔、纸张和笔记本。贺子珍把杨开慧生的毛岸英、毛岸青当作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李敏对这两位哥哥也十分热情。那时,每逢星期天,毛岸英、毛岸青都要来看望贺子珍。李敏见毛岸英、毛岸青来了,就高兴地喊:“岸英哥!岸青哥!”并陪两位哥哥到食堂吃饭。贺子珍和李敏的定量是300克面包,显然不够四个人吃,于
是贺子珍就把头一天买的土豆切碎,用炉子烧一锅汤,再配上面包,几个人吃得热乎乎的。李敏和岸英、岸青亲密相处,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传为佳话。
毛泽东同志关心远在异国的贺子珍、李敏和毛岸英、毛岸青。当时,由于苏联卫国战争紧张,交通、邮寄隔绝,托人写信带物,往往也收不到。更不幸的是,由于国际儿童院负责人的迫害,贺子珍被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过着异常痛苦的生活。
1948年,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稼祥,在莫斯科据理力争,经过与苏方联络员尼古拉夫以及苏共中央国际部的多次交涉,才把贺子珍和李敏救了出来。
1948年冬,贺子珍携带心爱的女儿姣姣随同王稼祥夫妇从莫斯科回到了哈尔滨。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刘亮夫妇接待了她们母女俩。贺子珍在等候通知期间,参加了中国第六次劳动代表大会,投身于工运工作。
1949年春夏之际,贺子珍的胞妹贺怡同志带着毛主席的重托匆匆来到沈阳。她在了解了贺子珍的全部情况后,根据毛主席的嘱咐,先行带姣姣回北平。贺子珍留在沈阳等候通知。
13岁的姣姣,天真活泼,聪明好学。她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脸部轮廓都象毛主席,讲一口流利的俄语,逗人喜爱极了。听说大姨妈贺怡要带她去北平见爸爸,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她用俄文写了一封短信给爸爸。大意是:
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生我的亲爸爸,我是您的亲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亲生女?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姣姣
毛泽东同志接到姣姣从沈阳来的信。信封上面的中文字,无疑是出自贺子珍的手笔。贺子珍在井冈山、瑞金、长汀、遵义、延安期间,为毛泽东抄过不少手稿,字迹清秀、刚劲有力,一看就认出来了。毛主席拆开信封,发现写在信笺上的全是一行一行的俄文,歪歪扭扭的一个字也辨认不出来。毛主席请人翻译,弄清了信中的意思后哈哈大笑,然后挥笔写了回信。
姣姣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
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毛主席写完回信后,又立即改变主意,吩咐有关同志将此信改用加急电报发出去。
姣姣在沈阳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同样看不懂。贺子珍就用俄文逐字逐句翻译给她听。姣姣听清楚电报的意思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啊!我爸爸来电报了!”“我要到北平见爸爸啦!”
贺子珍见女儿这般高兴,感到一种幸福即将到来,同时也为当年不听毛泽东的劝说,远离延安长期在异国造成的痛苦而内疚。她告诉姣姣到北平见到毛主席,代她向这位老战友问候。贺子珍说:“姣姣,到了爸爸身边,要听爸爸的话,要好好学习,要多照顾爸爸的身体,不要淘气,不要影响爸爸的工作……”
姣姣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沈阳,离开了在苏联同生死共命运十多年的妈妈贺子珍,跟随姨妈贺怡起程了。上车前,姣姣一次又一次亲妈妈的脸:“妈妈,您在这里等着,女儿到北平后,见到了爸爸,就来接您。”列车渐渐地远去了,远去了,贺子珍仍站在原地不动,微风吹拂着她的头发,直到列车完全隐去了,才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东北财委的住处。
二
贺怡带着姣姣乘火车到大连后,乘船到天津,再换乘火车到北平,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香山。
当时,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尚未搬进中南海,仍住在北平市郊的香山。
毛主席听说贺怡带着爱女姣姣回来了,十分高兴,连忙从办公室走出来迎接,老远就和贺怡她们招手示意。贺怡牵着姣姣的手,对毛主席说:“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姣姣接回来了。”然后转身对姣姣说:“快叫爸爸!喏,这就是你的爸爸,就是给你打电报的毛泽东。赶快叫爸爸!”
姣姣看见站在面前的身材魁梧而又慈祥的爸爸,和画报上的毛主席一模一样,知道这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亲生父亲,激动得扑上前去,叫了声:“爸爸!”就依偎在毛主席怀抱里。毛主席也激动得一下把姣姣抱了起来,亲了又亲,享受着亲骨肉久别重逢的天伦之乐。
自从姣姣离开延安去苏联之后,父女俩还是第一次见面,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毛主席连忙约请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坐,并乐滋滋地说:“我给你们带了个洋宝贝。”
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刚坐定,正猜着是什么东西时,贺怡带着姣姣进来了。毛主席指着姣姣对中央领导同志说:“洋宝贝来了,我有个外国女儿。喏,她就是。”毛主席把姣姣一一介绍给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姣姣半懂不懂地听着他们在高兴地议论着什么。姣姣回到祖国的时间不长,中国话听不太懂。她同母亲贺子珍说话都是讲俄语,偶尔在俄文中夹一点中文。她经不住几位中央领导同志问这问那,一着急说了一串俄语。毛主席拉着姣姣的手爽朗地哈哈大笑,并说:“英文嘛,我倒会一点,俄文我是一窍不通。恩来在就好了,他会。”
首长们都非常喜爱姣姣,亲亲她的脸蛋,摸摸她的头发,拍拍她的肩,拉拉她的手,一阵喜悦热闹之后,便一一告辞了。
姣姣的到来给毛主席很大慰藉。每天晚饭后,毛主席总是牵着姣姣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询问姣姣在苏联十多年的生活学习情况。姣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用中文回答爸爸提出的各种问话了,不过还要夹杂一两句俄语,但毛主席能听懂姣姣讲的意思了。父女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沟通了。毛主席勉励姣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长期生活在苏联的姣姣,有着国内一般女孩子不曾有的生活习惯。夏天,姣姣喜欢赤着脚到香山公园的湖边拾卵石,出去玩也不戴草帽。毛主席办公时,她在旁屋学中文,有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到办公室问毛主席。有时在办公桌底下钻进钻出,逗得毛主席哈哈直笑。有时顽皮起来,抱着爸爸的头和脸亲了又亲,还用两手遮住爸爸的双眼,叫他猜猜是哪一个?毛主席有时高兴得放下笔,来和她一起逗着玩或讲讲故事。
姣姣该上中学了。上学注册得有个学名,不能老叫姣姣呀!一天晚饭后,毛主席叫来姣姣说:“爸爸再给你起个名字。”
“爸爸,我有名字,我的名字叫毛姣姣。”
提起姣姣这个名字,还有番来历呢。那是1936年冬,毛主席率领红军到达陕北的保安县,贺子珍带着负伤的身体在保安一孔破窑洞里生了孩子。长征同时到达保安的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女红军闻讯都来窑洞庆贺。邓颖超见依偎在贺子珍怀里的孩子哇哇地哭,便抱过来亲亲。邓颖超同志看这女孩又瘦又小,产生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风趣地说:“真是个小姣姣呀!”毛主席听邓颖超这么一说,想起了《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因此取其意,正式起名叫毛姣姣了。
毛主席微笑地说:“姣姣是你在陕北保安刚生下来时取的小名,现在长大了,进中学了,我要给你取一个正式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的意义。”
姣姣听了毛主席的话,高兴地伏在椅子上,看爸爸究竟怎样为自己取名。
毛主席打开《论语》中的《里仁》篇,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对姣姣解释说:讷就是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解释很多。毛主席讲到这里又打开了《辞源》,指着敏字解释道:敏字有好几种解释,如敏捷,聪敏。《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通达事理。敏,还可作“灵敏迅速”、“敏捷多智”等解释。杜甫《不见》诗:“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姣姣听得入了迷,深深感到爸爸学识渊博,心里暗暗想,在爸爸身边,一定要好好向爸爸学习,做爸爸的好女儿。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可以叫李敏。”毛主席对姣姣说。
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姣姣睁大眼睛,十分不解地问。毛主席爱抚地用手拍拍姣姣的头说:“姣姣,爸爸姓毛,这是不错的,但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李德胜等十多个名字,爸爸特别喜欢李德胜这个名字。”
“爸爸,您给我讲讲李德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毛主席点着了一支烟,告诉姣姣:那是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重点进攻延安,进而达到消灭我军的卑鄙目的。毛主席考虑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主动放弃延安,并要求大家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暂时放弃延安,是为了以后永久地解放延安,进而解放全中国。后来,毛主席的预言实现了,我军在运动中不断寻机歼灭了大量敌人,而胡宗南匪帮却损兵折将,最后老老实实地退出了延安……
就在这段转战陕北的途中,毛主席就用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的代名同周恩来副主席一起指挥作战的。从此,李德胜这个名字就出现在作战电报和命令上。
听了毛主席的这番话,李敏明白了爸爸给她取名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个对革命有用的人才。她会心地笑了,意识到爸爸对自己寄予多大的期望啊!
三
李敏的中学时代,是在北京八一学校度过的。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毛主席看到女儿的成长,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敏有了意中人。他就是八一学校时的同学,当时是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孔令华不仅长得英俊,而且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他俩同学六年,彼此十分了解。李敏把心中的秘密如实地向爸爸吐露了。
毛主席听了李敏的介绍,不时地点头微笑。他主张对儿女的婚事,大人们不要干涉,只要孩子们自己认为满意就行。
李敏是诚实的。她将爸爸的意见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孔令华。孔令华是很高兴的,但是孔令华的父亲孔从周对这门婚事颇有顾虑。
毛主席得知后,对孔从周同志说,儿女们的婚姻大事,由他们自己作主,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干涉人家的自由嘛!
孔从周同志原是杨虎城将军部下的炮兵旅长,在西安事变中作过有益的贡献,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他为人忠厚,办事严谨,他从毛主席的话语中悟出主席是赞同这门婚事的,原先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
不久,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自己的家里主持了李敏、孔令华的婚礼,并请孔从周全家及有关亲友出席了婚礼。毛主席高兴地喝了喜酒,祝愿李敏、孔令华这对年轻夫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毛主席席间谈笑风生,情绪特别好,愉快地同参加婚礼的客人合影,还专门同李敏、孔令华俩人照了相。
李敏、孔令华结婚后,同毛主席一道住在中南海一栋大院子里,给毛主席的家庭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毛主席十分关怀他们的成长,一有空就同他们谈话。孔令华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抽了很多时间钻研政治经济学,遇到难点就向毛主席请教,写下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毛主席对这件事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一年以后,李敏生了个男孩。毛主席看见小外孙长得可爱,经常抱抱、亲亲,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江青却容不得这些,不仅对李敏一家人冷漠、轻视,而且还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去住的意见,毛主席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李敏很快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爸爸爱他,她也心疼爸爸,怎么能远离爸爸呢?她根据爸爸的意见与孔令华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内较为偏僻的一栋平房去住,自己动手做饭,还保持着和毛主席的来往。毛主席有空就去看看李敏夫妇和外孙,说说笑笑,充满着骨肉之情。
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和孔令华带着孩子搬出了中南海。
四
“文革”初期,李敏在国防科委院校局工作,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助教。教育战线是江青一伙在“文革”中施展阴谋的场所,其受害之深是不言而喻的。被江青封为“四大学生领袖”之一的韩爱晶,说李敏不是江青生的,孔令华是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扬言一定要把他们从毛主席身边挖掉。韩爱晶在大闹北航的同时,还把黑手伸进国防科委机关,将在长征途中打断一条腿的钟赤兵副主任,拉到北航大会批斗。李敏、孔令华觉得这是江青一伙在捣鬼,决定去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
经过一番周折,李敏终于到了毛主席的住处。然而事有凑巧,她一进家门,便碰上了江青。当时得意一时的江青,一瞅见李敏,就大声地挖苦她:“小保皇回来了呀!现在正搞运动,回来干什么?想摸底呀?”
江青挖苦李敏的话,毛主席听得真切,他老人家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门口,招呼李敏说:“当小保皇有什么关系,回来摸底,光明正大,搞运动不准女儿见父亲,岂有此理!”毛主席把李敏接进屋里,详细听取了李敏反映的情况。听后,毛主席对李敏、孔令华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对批斗钟赤兵同志的行为明确表示反对。他说,钟赤兵是好人,是打仗打出来的,是有功的,并要求李敏回去传达。毛主席的指示有效地保护了钟赤兵老将军。
1969年10月,林彪背着毛主席、周恩来签发了所谓“第一号战备命令”,国防科委被“一锅端”到河南遂平。李敏也随机关的同志一起来到遂平。到了遂平农村后,她和机关的同志们一起劳动、生活。直到“九·一三”事件后,她和国防科委同志们一起返回机关。
1974年,江青搞批林批孔阴谋活动。李敏、孔令华对江青有所警惕,并认真分析了江青的所作所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反映情况的信,但他们耽心信可能落到江青手里,要求向毛主席口头汇报。为此,他们准备了一个汇报提纲,尖锐地指出了江青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到江青“以主席的代表、化身出现,以谁也管不了的特殊地位,到处使用特权,破坏党的原则,个人专权。“四人帮”借口“主席现在领导运动,特别忙,还要接见外宾,年事又高,不让见客”,将李敏、孔令华拦在中南海外,没能见到主席。李敏气愤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决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李敏回到家后,大哭一场,直到主席病危,才准许进中南海,见到了日夜想念的爸爸。
毛主席一见李敏,就长久地拉着她的手说:“姣姣,你怎么不来看我?”李敏哭诉了被阻拦的事情。主席听后感到愕然,说:“还有这种事情?这种做法不妥,应该批评。”主席稍停了会儿,深情地对李敏说:“姣姣,你要常来看我,我想你呀!”李敏流着眼泪“嗯”了一声说:“一定要拆除架设的‘铁丝网。”毛主席点了点头。
毛主席逝世后,江青胡搅蛮缠,只准李敏为父亲守灵一次。李敏非常气愤,只好以家里的客厅为灵堂。将爸爸的遗像挂在灵堂上方,下面摆几盆鲜花,两旁是她全家洒泪写下的挽联,寄托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
1977年9月,李敏、孔令华陪同经中央批准来北京治病的妈妈贺子珍,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在毛主席坐像下敬献了花圈,母女俩在毛主席遗体旁痛哭失声……
党中央很关心李敏和孔令华,经常派人来看望他们,安慰他们,还安排了适当的工作。他们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作者说明:本文根据贺子珍生前口述和李敏、孔令华多次谈话记录整理写成。朱仲慧、邓六金、钱希均、钟月林、方志纯、贺海峰、贺慧以及叶佩伯、裘峻、黄征、强如同志提供了不少材料。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逝世十周年,谨向上述提供材料的同志表示感谢。)
(题图:姜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