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歌剧

1986-07-15詹显尘

读书 1986年8期
关键词:叔本华瓦格纳尘世

詹显尘

德国自马丁·路德以来不断为人类贡献出文化巨人,浪漫情调与理性的冷酷和激进主义构成了德国的传统。十九世纪初,当处于声誉荣耀顶峰的黑格尔站在绝对精神的高度大谈人类个体和普鲁士国家的时候,独有叔本华突破了这个秩序井然堂而皇之的理性大厦,敢与绝对精神的代言人一竞高低。叔本华充当了黑格尔主义和尼采精神间的桥梁,通过他我们至少可以窥见西方精神的某一侧面,何况正是他才使东方的释氏精神在西方立足并发扬光大的呢?

东方的佛陀认为,尘世是个欲望横流、灾难不断而又瞬息万变的幻相世界,人因为有欲,因此有求,而求有不得,因而有生老病死、痛苦贫困和战争,这是人作为人的命。叔本华在东方神的教化下,竟以人的命运来与黑格尔的绝对相抗衡。人生来不幸,因而涅就只有靠超越尘境才能达到,这不是要靠修炼到心境空明、尘埃不染,而是要靠否定尘世的我、常人的生命;艺术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审美创造中,哲学家可以在对天国的沉思中得到解脱,这种全身心的审美创造活动是一种直觉,是对尘境的升华,尽管艺术家哲学家内心在体验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直觉由于没有自我意识,因而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尘网冲破了,这正如圣徒和苦行僧冲破了自我的樊篱——不建立和执着于某一自我、主体性——而达到出世一样。

重视人是西方的传统,但人一开始却被当天使般看待。人之所以象人,就在于人的圣洁。例如人们公认了一套约令:爱情的美酒应该怎样呷饮才能合乎人之标准。古希腊人是迄今为止唯一能自觉自愿地对女性之美从猥亵的感受和欲念中升华出来的人;在中世纪,靠这希腊精神的熏陶和基督教文明的教化,骑士们用刀剑维护着爱情的圣洁。向来的女子兼有弱者和被崇拜者两重身份。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在物欲的刺激下,人的整个身心都激动起来了。文艺复兴在要求人道的同时,竟然也在唤醒人的欲望。人只有尘世,而且后来的心理学又说,尘世生活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块,人最深层的欲念匿而不现。匿者要见天日,露者却在阻压。概而言之,当代的人表现了一个立体:从隐匿的潜意识冲动、经平日的尘世纠缠、到艺术直觉和天国理想的沉思。

人们就是这样来看待瓦格纳的。当现代心理学还没有揭示出人的内心隐秘、或这些隐秘还被人们认为是不合理的时候,瓦格纳遭到白眼和辱骂。有的专家说他“色情地感受着、色情地思考着”;他的歌剧改革被看成违反歌剧美学原则。总之一句话,瓦格纳的音乐和戏剧,从表现技巧到表现主题被彻底否定了。现在人们把科学所揭示的一切、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近乎麻木地视之为当然,因而终于首肯“瓦格纳是超时代的”。

全面评价瓦格纳是历史的任务,我只想略谈一下叔本华哲学与瓦格纳后期思想的关系。瓦格纳风格的歌剧,除了《名歌手》之外,都是悲剧,或许有人会感到它的近乎荒诞。他四十年代的两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和一八五○年完成的《罗恩格林》,都是悲剧式地处理了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主人翁必须牺牲才能得救,爱情在尘世中是得不到的,英雄们死去在彼岸相会,或在情人死去的时候,英雄才懂得了爱情的崇高伟大和可贵。这足以令正在享受爱情的人或正在渴望爱情的人悲悯哭泣。早期瓦格纳的这种倾向使他易于接受叔本华否认生存意志和尘世生活的哲学。

标志着瓦格纳歌剧改革成功、瓦格纳风格成熟的于一八六五年完成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很好地体现了“命”的思想。康瓦尔国王的侄儿特里斯坦曾杀死过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丈夫,又奉国王的命令来接伊索尔德去当国王的妻子,但由于两人都喝了爱药,竟彼此相爱,真情泄露,特里斯坦被国王侍从刺死,在国王的赐福下,伊索尔德离开世界与情人相会。这一歌剧是古希腊悲剧精神与叔本华哲学的绝妙结合。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误杀母亲的情人、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又娶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真相大白后王子刺瞎双眼流落故乡。这是神示,是命。它在世人心中引起的岂止“悲悯与畏惧”之情,这简直是对人的否定。人不仅会担忧自己的命运,而且担忧人类的命运;人感到无法掌握自己,感觉了天命的淫威,更有人觉得人生来荒诞,这是爱和英雄主义的苦果。希腊悲剧太伟大了,因而人们都害怕去读悲剧本身,怕它是对自己厄运的预言,是通过将人撕开对人的隐奥的揭示。

瓦格纳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一八七四年最终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歌剧史上的杰作之一,它是根据德国古老的叙事诗《尼伯龙根之歌》和“条顿神话”这两部传说加工而成。法力无边的魔指环是命运和神示的象征,谁得到它就享有权力和财富,但代价是要献出生命。主人公齐格弗里德与被神王浮旦从天仙贬谪为凡女的勃伦希尔德由于命运的播弄只能在彼岸结合,最后“大自然用水和火把大地洗干净了”,巨人家族、骑士家族、神的王国统统毁灭,权力和财富化为虚无,指环又回到了莱茵河底。这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是人生的荒诞剧。权力和财富欲望、情爱和英雄主义的荣誉并不是人尘世生活的象征;生意味着死,快乐伴着痛苦。人就是这样一个怪物:一半天使、一半野兽。野兽是自然长成的,天使是装扮教化出来的。与其在痛苦中享受短暂的欢愉,还不如不活下来更好。但瓦格纳只接受了叔本华的结论。佛陀靠引导人们修行而普度众生;叔本华要人们沉醉于艺术和哲学而摆脱痛苦;而瓦格纳却肯定了欲望的追求和自我毁灭,这倒很好地体现了东方出世与西方入世精神的结合。

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完成于一八八二年,并首次在他心爱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上演。瓦格纳称它为“节日圣剧”,这是一部宗教剧,主要人物都是教徒,但却新加了世俗伦理的内容。正因为教徒的圣洁与世俗情欲的冲突构成了全剧一主要线索,尽管最后仍是宗教胜利了,剧本还是遭到许多人的非议。西班牙蒙萨尔瓦特城堡是为保卫圣杯而建,圣杯骑士的首领阿姆斯塔福在战胜异教徒克林索后,却中了克林索的计,受佳人孔德丽的引诱丢掉圣戟负了重伤。只有“正直的傻子”帕西法尔一人能拯救他,帕西法尔打败了克林索,夺回了圣戟,没有受到孔德丽的引诱,因而最终用圣戟拯救了阿姆斯塔福,自己作了骑士首领。他给孔德丽施洗礼,在耶稣受难日的圣杯揭幕式上,孔德丽感受了圣杯的光辉,她慢慢地死去洗清了自己的罪孽。从剧情及主题来看,它是对叔本华哲学的反动。因为它进一步揭示和肯定了人身上潜藏着的欲念,出于基督教圣洁和慈爱的理想,欲望虽然否定了,但矛盾披露了出来。瓦格纳的超时代性也在此剧中有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从结局孔德丽的死亡中依旧可隐约感到,叔本华哲学和基督教一道共同扮演了蠹耗生灵的卫道士。

古代希腊悲剧精神,新兴市民阶级嗜好与东方佛教的教化成了瓦格纳风格的源泉。希腊悲剧精神是通过他自己的研究得到的,市民阶级的嗜好应用瓦格纳所处的时代及他个人的生活来解释,而东方佛陀精神是靠叔本华提供的。他是个民族主义者,要继承德意志传统,建立民族歌剧,发掘民间传说;另一方面,他的音乐戏剧的理论及创作实践又使他多少年以后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同的是,叔本华在与黑格尔竞争时遭到彻底失败,而瓦格纳生前却能声名显赫。

猜你喜欢

叔本华瓦格纳尘世
尘世的烟岚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人为什么会无聊
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故事(六)
旋转木马
“毒舌男”叔本华
最美的花
悲情瓦格纳:命悬“通用”生死线
以色列何时"解禁"瓦格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