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肝

1985-12-30

祝您健康 1985年4期
关键词:肝血肝风视物

常 俊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脏器。但中医和西医对肝的认识并不尽同。西医所说的肝,指的是实质性脏器。中医除将肝看作是实质性脏器外,还包括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部分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肝的范围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所指范围较广。肝经绕外生殖器、过少腹,分布于身体两侧胁肋,向上交于头顶。若在肝分布之处出现病变,临床皆可从肝治疗。

人的肝脏,具有调节血量和贮存血液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处于安静睡眠状态时,需要的血液量就减少,一部分血液就回到肝脏贮存起来。人体活动时,贮存在肝脏的血液被调动出来,输送到全身,供应各器官组织的需要。这就是“肝藏血”的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不振、郁闷不快、情绪不安,往往同肝气不舒有关。肝气疏泄正常,心情才能舒畅,这也是保持脾胃消化功能、推动气血运行的必备条件。

肝主筋,是指肝能管理筋的活动,支配人的周身上下肌肉关节的屈伸。这必须依靠肝血的充盛,才能使筋得到足够的营养来源。爪是筋之余,肝的功能(藏血、疏泄)活动正常,人的爪甲才能红润坚韧。

中医十分注重肝与眼的关系,因而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肝的功能活动正常与否,可以反映到眼部。肝血不足时,眼就失去肝血的濡养,而出现两眼干涩、视物昏花和夜不能视的现象。

此外,妇女的经,带、胎、产,也同肝的生理有关。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胎孕必须血的长养,因此在中医理论上又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肝病种种

胁痛、眩晕、黄疸、寒疝和臌胀,被中医视为肝病的五大主证。除黄疸、膨胀和部分胁痛同西医的肝脏病变一致外,余皆各异。“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灵柩·五邪篇》)。胁痛的发生,中医认为是“肝气郁结”,不通则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眩晕以肝为居多,可因肝血不足或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致。寒疝,即疝气,多由经络气滞所致。

肝病的脉象和舌象,也有其特异之处。一般说,弦脉主肝病,如:弦细脉为肝血虚;弦迟脉为肝寒,弦数脉为肝热,弦细脉为肝虚内热;弦大脉为肝火旺盛……。从舌象的变化来看,舌边红刺为肝火;舌边红刺青紫为肝热,舌体发硬、短缩、偏歪、颤抖,多为肝风内动——中风征兆。

中医临床对肝病的分型较多,常见的有,

肝气郁结型,主要表现为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易烦易怒,食欲不振、呕逆吞酸、少寐多梦、便溏,吐血及月经不调等。

肝经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两眼干痛、胁肋胀痛、便结尿赤,口干口苦、肢麻、带下、呕血衄血等。

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肢体麻木不利、心甲烦热、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

肝风内动型: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麻木、昏厥、口眼歪斜、偏瘫等。

肝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肢体筋脉萎软,麻木、窜痛、摇摆振颤、视物不清等。

肝病用药

治疗肝病的常用中草药有;柴胡,郁金、青皮、香附、木香、元胡,川楝子、橘核、茵陈、青蒿、吴茱萸、白蒺藜;当归、白芍,枸杞、阿胶、制首乌、鸡血藤;生地,女贞子、墨早莲、山萸肉、龟板、鳖甲、柏子仁、酸枣仁,桑叶、菊花、钩藤;龙胆草、夏枯草、黄连、芦荟、山栀、犀角、羚羊角、猪胆汁、青黛,青葙子、草决明、小茴香、荔枝核、仙灵脾、天麻、龙骨,牡蛎、磁石、全蝎、蜈蚣等,医生将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之。事实证明,用中药治疗肝病,确有许多独特的效果。

如何护肝

心肝脾肺肾,肝为第二脏,且系将军之官,须当养护。其法为:

制怒:因为暴怒伤肝。中医之肝病包括西医之高血压,高血压中风者,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在暴怒之下发生的,保持情绪安定,在护肝方面同样有一定意义。

慎酒:肝病(肝脏病和中医泛指肝病中的高血压)必须禁酒。高血压中风病例中有一部分为酒后所发生。在肝硬化病例中,属于酒精性肝硬化者亦不少见。即使是正常之人,酒量也应节制。因为酗酒暴饮于肝无益而有害。

防过劳:动与静必须适应嗣节,这才有利于肝血的集散平衡。肝虽耐受疲劳,但有一定限度,过劳过累必导致肝的负担加重。肝脏病复发患者往往同过劳有关。

慎用药:大多数药物(尤其是化学药)口服后要经肝脏的解毒,当今世界药物性肝病已为医家们所重视,故用药须慎。

此外,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列养肝护肝也很重要。

猜你喜欢

肝血肝风视物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肝之气血理论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医诊疗中的作用探讨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从肝藏血论治产后失眠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