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的秘密揭开之后……
1985-11-01饶忠华
饶忠华
魔术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智力竞赛。表演时,演员力图通过熟练的技艺,以假乱真,使观众百思不得其解;而观众则聚精会神,眼脑并用,一心想从中找到破绽,揭开谜底。因此,魔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智力来征服观众的艺术。因为在这场智力竞赛中,演员必须征服观众,才能获得成功。
一般说来,魔术的秘密是不能公开的,可是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公开的秘密。因为演员与观众这一对矛盾中,演员的优势不是绝对的。既是智力竞赛,就必然会出现观众发现其中秘密的情况。这可以说是魔术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
不久前,《科学画报》“难不倒”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魔术师的“特异功能”》的文章:魔术师拿出五只信封,里面各装有一张白纸,分发给五位观众,请他们在白纸上随便写一句话,签上名,装入信封,然后交还给魔术师。魔术师先拿一只放在耳朵边听,又在腋下摆弄一会,突然,他笑着说:“白纸上的话是:‘祝你演出成功,署名是爱看你演出的老观众”。这时有位观众从座位上站起来,证明这是他写的,内容一点不错。接着,魔术师又用同样的方法,讲出了其余四封信的内容,都有观众站起来作了证明。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观看业余魔术演出时发现了其中秘密之后写的。原来在这次演出时,魔术师讲出第一封信内容之后,并没有观众站出来证明,于是作出无奈的样子说:“哪一位是我的老观众呀,我很想认识一下呢……”就这样掩盖过去了。由于作者正是从这个“掩盖”中发现秘密的,因此作了上述修改。
文章发表后,许多读者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编辑部收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一位读者还在信中介绍了他在寻找答案时所采用的方法。他认为,根据逻辑学规定: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对于魔术师的“特异功能”的合理判断应该是:第一、魔术师没有看过信,所以不可能讲出信中的内容;第二,魔术师已经看了信,所以能讲出信中的内容。根据第二个判断,答案只有从已经看过的事实中去找。因为魔术师在讲出第二封信内容之前,已经看过第一封信,因此,他讲的内容可以是第一封信中所写的。由此推理,他看了第二封信,再将它作为第三封信的内容告诉观众……
问题到此还只解决一半,魔术师又怎样会知道第一封信的内容呢?我们如果采用创造学的“发散思维”和“收束思维”,不仅可以找到许多答案,而且还可以从中找到最佳答案。
分散思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突破原来的知识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收束思维是从可能变成现实的方案中,选出比较优异的进行实践。魔术师不看信就知道内容,只有通过亲眼目睹之外的途径。《科学画报》的许多来信,都认为是通过助手配合来解决的:一是请观众席中的助手在白纸上写上约定的一句话和署名,并在信封上做好标记,魔术师只要将此信放在最后,就可以顺利地做到以假作真了。二是魔术师读的第一封信的内容实际上是任意杜撰的,只要观众座中的助手站起来作证就是了。前者的缺点是比较麻烦;后者比较简便,但缺点是在发信封时不能讲明信封只数,因为实发五只,却要讲六次。否则,万一有人讲我写的信封不见了,岂非弄巧成拙!
这个有了答案的问题当然还可以思考下去。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分层次的,从答对的最低层次发展到最佳答案,无疑对提高智力水平是有益的。据说,《魔术师的“特异功能”》的作者还有更深的创作意图,他希望能象解题那样,从一题多解中选出最佳答案。这是一种溶融在胜利的欢悦中的提高。
我由此想起,王梓坤教授在《猜谜和科研》中曾说过:“和猜谜相似,研究自然科学需要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观察和试验,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正是采用了和猜谜相似的方法吗?谜语在我国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艺形式,现在,制谜和猜谜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律,例如人们熟悉的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求凤格等。经过总结,目前人们在猜谜时所采用的方法就有一二十种,诸如加减法、拆合法、会意法、比较法、象形法、排除法、拟人法、拟物法、故事法、借代法、连环法、排比法、别解法、反射法等。实践孕育了理论,理论发展了实践。这大概就是谜语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千载不衰的原因。
把已知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广泛传播,让许多人来掌握,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从事创造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是这样,科学研究也是这样。历史上曾经轰动一时的创造发明,正因为通过广泛传播,才随之而产生更多、更高级的“奇迹”。
魔术的构思与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揭开魔术的秘密也同样有着共同的思路与方法,如能让观众掌握,这将会引起怎样的结果呢?上述感想虽由魔术而来,然而,我想到的却远远超过了这个领域……
(王福康推荐,摘自《科学画报》198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