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健康的流行谬误
1985-11-01晓卫虎生
晓卫虎生
在日常生活或其他领域里,有许多貌似正确而实际上是谬误的观点颇为流行。现举几则略加说明。
一、“人的体温应当是恒定不变的”
人和恒温动物能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而不是绝对不变。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37℃上下,这是所有人群体温的平均数。各人基础体温可以不同,一昼夜之内体温也容许有1℃以内的波动,在一般的生活规律下,清晨较低,下午较高。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而且还随着月经周期有0.5℃左右的变化。因此,人的体温应当恒定不变的看法是不对的。
奉劝少数特别关心自己体温的同志,不要把正常波动当作大祸将临。当然,一天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也有少数确实有病,可以问一下医生,医生对于“低热待查”者会给予逐项检查的。
二、“发烧就该用退烧药”
发烧是人体对传染性或非传染性致热刺激的一种生理性的抗病措施,说明你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和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人体生命活动又要求有一定的体温,而发热超过一定程度,如达41.1℃时,身体实质内脏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就会发生变性;如达43.3℃,仅需数小时即可致死。因此对发烧者,如病因不明的,需要观察一下热型(发烧因不同的疾病而有不同的热型),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乱用退烧药反而不利于了解真实病情。而对于诊断明确或病人发生了过高热时,还应及时处理,也不应耽误治疗。
三、“坐月子要焐”
有人认为,坐月子不但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焐。理由是产后体虚,犹如一场大病,要补;产后吹风着凉带出的头痛、肩痛、关节痛,一辈子治不好。这种说法有问题,有些做法还是危险的。
产后体虚要加强营养,不能用月子里吃几只老母鸡来衡量,高蛋白固然重要,其他营养成分也不可缺少。至于“焐”,冷天还不易出乱子,热天就危险了。那种在大热天还头上扎得紧、身上穿得多、襁褓裹得实、门窗关得严,甚则盖被褥的做法,使大人发生中暑、婴儿出现焐热综合症,造成死亡者并不罕见。
四、“心脏停止跳动,人就死了”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溺水、电击、大手术或严重心脏病发作等造成心跳突然停止后,通过医生的神手妙药,病人的心跳竟又奇迹般地恢复了。这能不能说病人已经死过一次了?不能。现代医学认为:只有脑死亡才是人的死亡标志。实际上,在心跳停止的最初,病人由于脑缺氧而处于昏迷状态,如果在数分钟内能使心跳恢复,病人是完全可能起“死”回生的。
一般认为心跳停止5~10分钟,即使心跳恢复,病人或多或少会留下后遗症,甚至处于持续昏迷状态。
五、“剖腹产比阴道产好”
这是新近在优生学的影响下流传的谬误。过去人们怕剖腹产,当今有些产妇因害怕分娩前的阵痛而要求剖腹产。不仅如此,许多人还误认为剖腹的孩子比阴道产的孩子聪明。其实资料表明两种方法产出的儿童智力并无差别。
尽管今日剖腹产技术日趋精湛,但因剖腹产造成产妇的死亡率仍近1%。此外,剖腹产可使产妇发生伤口流血、感染或盆腔粘连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自然分娩比剖腹产好。
六、“空腹吃药效果好”
有人认为空腹服药,胃吸收得快而完全。事实上必须饭前空腹吃的药不多,而绝大部分药物可以在饭后服,特别是有些药要求在消化过程中发挥药物作用的助消化药等;其次,某些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硫酸亚铁、土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痢特灵、呋喃坦啶等可导致恶心呕吐;阿斯匹林、APC、保太松等还可能引起胃出血。这些药物以饭后服用为宜。
七、“药味太苦,加糖再吃”
大多数中西药都是苦的,“良药苦口”也不尽然。中药三黄汤对痢疾效果很好,确实很苦。幼童或少数成人吃药怕苦,就加糖或用蜂蜜、果汁调服,对有些药影响不大,如许多中西药片都包上了糖衣;另一些药就是以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通过神经反射起作用的,如瓜蒂散是著名的苦味催吐剂,若是装人胶丸或拌上蜜糖就可能失效;复方龙胆酊(苦味酊)能增加食欲,“苦味于胃有益”其意也在其中。后面这两类药服用时就不宜于加糖。
八、“营养补药多多益善”
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一般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营养缺乏,将会产生相应的表现,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除了去除病因外,还可以缺什么补什么。其实,在正常饮食下人体内营养素通过肝脏代谢及体液调节,已处于平衡。过量不仅无益,反而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盲目服用营养补药甚至可能对身体有害。
九、“洗澡越勤越好”
皮肤有感觉神经和丰富的皮下血管,还能分泌皮脂保护皮肤,分泌汗液调节体温排泄废物。但皮脂、汗液及不断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灰尘粘在一起,形成一层脏东西,再加外来细菌的腐败,呈酸臭味。这层脏东西还阻止体内废物的正常排出,应该通过洗澡来清除。但洗澡过勤,皮脂会减少,尤其是皮脂本来就少的老人,使皮肤变得干燥,细菌也会乘虚而入。因为皮脂犹如“盾牌”,有阻止细菌入侵的屏障作用。所以洗澡过勤也不好。
当然,夏天经常出汗,一天洗一个澡甚至两个澡是不算多的。
(摘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