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界的两起弄虚作假案
1985-11-01秦潮
秦 潮
1981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关于肿瘤病因的“新理论”,轰动了整个科学界。该理论认为:正常细胞中存在一种没有活性的特殊蛋白激酶,当肿瘤病毒入侵后,便激活了这种酶类,结果导致细胞癌变。美国报刊大肆宣扬,把该理论的提出者、康奈尔大学的一名年轻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吹嘘为“科学新星”。世界各地第一流的癌症专家们也都纷至沓来,要求与斯佩克特合作,其中还包括曾获诺贝尔奖金的遗传学家巴尔梯摩。甚至还有人预言:斯佩克特和他的导师雷克可能会成为诺贝尔奖金的候选人。
在与斯佩克特合作的许多人中,有一名叫彭品斯基的生化系研究生。他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使他感到奇怪的是,斯佩克特单独操作时方能成功。这是怎么回事呢?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肿瘤病毒学家沃格特。他们仔细分析了实验各个环节。终于在一个关键步骤中发现:斯佩克特弄虚作假,竟用同位素碘代替同位素磷来追踪一种关键酶,而这种酶根本就不与碘结合。这使他们大吃一惊。翌日,他把事情告诉了雷克,这位颇有名望的科学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研究生干了这样一件蠢事。于是,雷克谢绝了一切学术活动,亲自组织人力对斯佩克特的实验进行重复和检查。证明斯佩克特作弊问题属实。结果,斯佩克特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1974年,美国还发生一起科学上弄虚作假的事件。当事者萨莫林宣称:黑鼠的皮肤片在体外培养后,可移植给白鼠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并能够长期存活下去。对于烧伤病人的植皮,这种方法亦能奏效。正当他准备在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辉煌成果”时,他的一名助手偶然发现:移植到白鼠身上的黑色皮肤片,竟能被酒精脱去颜色。原来那是伪造的经过染色的黑鼠皮肤片。此事一被揭露,社会舆论哗然。许多报刊称这件丑闻为“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从以上两件事例可以说明,对于一名科学工作者来说,贪慕虚名,投机取巧,剽窃作假的欲望和行为,永远是失败的泥淖。而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精神和情操,才是成功的阶梯。
(裴文推荐摘自《知识窗》)